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062008)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建宁刘丽尉辉杰王晓楠王东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港油田集团职工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点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有动员作用,促进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修复。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0,4,8U/mL不同浓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培养。培养7d后,对内皮祖细胞利用FITC-UEA-1和Dil-Ac-LDL共同染色方法进行鉴定;同时利用CD34和CD133共同标记,以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采用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对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培养到7d左右,细胞形态变化完全,细胞之间形成联接,并可以围成似管腔状形态,十二三天时,细胞融合,形成铺路石样。培养细胞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祖细胞呈双阳性染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可以结合CD133和CD34。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说明在0~8U/mL浓度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功能。
- 王东王亮刘庆国王晓楠尉辉杰张建宁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培养血管组织工程
- 脑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与早期血管新生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创伤区早期动态血管新生情况。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各35只,两组于伤前及伤后3、6、24、48、72、168h随机取7只大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同时于伤前及伤后1、4、7、14d各随机取5~7只大鼠取脑,行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脑创伤大鼠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表现于3h先降低(P<0.01),在6h升高达峰(P<0.05),后逐渐降低达基础水平。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于1d开始增多(P<0.01),于7d左右达到平台高峰;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血管的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微血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结论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明显增加,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 王亮焦俊峰王晓楠王东刘庆国尉辉杰刘丽张建宁
- 关键词:脑创伤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血管发生
- 创伤性与非创伤性应激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大鼠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应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接受颅脑创伤、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刺激,分别于应激前(0h)及应激后3h、6h、24h、48h、72h和7d采集内眦球后静脉丛血,分离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颅脑创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于伤后3h即明显减少(P=0.000);随后迅速增加,至6h达峰值水平(P=0.005);至24h降至正常值范围(P=0.728)。而非创伤性应激(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后3h,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P=0.000,0.019);至24h达峰值水平(P=0.000,0.004);随后逐渐减少,至72h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999,0.055)。对照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激反应可以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创伤性应激后内皮祖细胞数目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与非创伤性应激明显不同,其短暂性减少可能与组织损伤修复导致的内皮祖细胞消耗有关。
- 熊建华焦峻峰刘丽贾叶华张建宁
- 关键词:电休克应激内皮细胞
- 电刺激预处理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电刺激)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于电刺激后24h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施行液压打击术,制备颅脑创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测量创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侧海马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vwF^+)微血管密度;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后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与单纯打击组比较,创伤后3h和6h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P=0.000),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伤后第1天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vWF^+微血管密度即开始增加,至第7天达高峰平台期(P=0.000);与单纯打击组相比,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时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电刺激预处理可促进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创伤前动员机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使得伤后更多的内皮祖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有助于伤后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周子伟韩振营单阳田野陈通恒李盛杰刘丽雷平江荣才张建宁
-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脑损伤干细胞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