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2009126)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岩张竞陈德玉郭永飞袁文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钛网
  • 2篇颈椎
  • 2篇固定器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生物力学
  • 1篇前路
  • 1篇颈前
  • 1篇颈前路
  • 1篇颈椎融合
  • 1篇减压后
  • 1篇骨融合

机构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篇袁文
  • 2篇郭永飞
  • 2篇陈德玉
  • 2篇张竞
  • 2篇刘岩
  • 1篇王新伟
  • 1篇王以进
  • 1篇贾连顺
  • 1篇卢旭华
  • 1篇陈宇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颈椎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山羊模型的生物力学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利用山羊颈椎模型分析比较颈椎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与其他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植入AC-AFF、钛网+钢板或髂骨块+钢板,人工饲养6个月后羊颈椎模型经处理再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施加载荷为0~150N,加载速率为1.4mm/min,测试的运动工况包括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测量指标包括颈椎的变形与位移、强度和刚度及极限力学性能.结果 三种重建方式中,AC-AFF组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应变最小,较钛网+钢板组、髂骨块+钢板组分别小2%~4%(P>0.05)及10%~16%(P<0.05);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或侧屈状态下植骨融合处的应力集中最小;平均水平位移AC-AFF组为0.44 mm,钛网+钢板组为0.51 mm,髂骨块+钢板组为0.70 mm.轴向位移AC-AFF较钛网+钢板小3%~4%(P>0.05),较髂骨块+钢板小16%~24%(P<0.05);AC-AFF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弯曲刚度最高,扭矩及扭转刚度最大.极限破坏实验显示AC-AFF的极限载荷为1107 N,钛网+钢板组为998 N,髂骨块+钢板组为879 N.结论 与钛网+钢板及髂骨块+钢板比较,AC-AFF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高.
郭永飞陈宇陈德玉张竞刘岩王以进袁文
关键词:颈椎固定器钛网生物力学
山羊颈椎切除减压后行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植骨融合的效果观察
2010年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郭永飞刘岩陈德玉袁文张竞王新伟卢旭华胡玉华贾连顺
关键词:钛网植骨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