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桂奎黄霖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被引量:3
- 2013年
-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 李桂奎
-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7
- 2007年
-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正如"神"、"气"、"韵"、"味"等范畴一样,"态"也是从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范畴,被援引到评诗论画的文艺美学范畴,尔后再成为一个重要的写人理论范畴的。在中国古代画论与小说戏曲评点中,"有态"、"得态"等术语指的是,以人物为主体的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活"的境界。在具体的小说、戏曲评点中,人们多用"娇态"、"媚态"、"闺态"等术语来评点关于女性柔美性征的描写,展现出"态"的女性化倾向。作为一个特殊的写人理论范畴,"态"具有"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的特征。由于它通常附丽于"形"、"神",故而长期受到它们的遮蔽;又由于它相对独立于"形"、"神",故而拥有去蔽还原的应用前景。当今,随着现代语言学"态势语"理论、社会心理学"角色扮演"理论的流行,"态"范畴的用场在不断扩大,其应用价值也被人们不断地重新发现。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梳理其脉系,加强古今对接,推动其现代转型。
- 李桂奎黄霖
- 关键词: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