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2014)

作品数:8 被引量:158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建康王登红应立娟张德会陈毓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成矿
  • 3篇流体
  • 3篇包裹体
  • 2篇伟晶岩
  • 2篇流体包裹
  • 2篇流体包裹体
  • 2篇矿床
  • 2篇成矿流体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压力计
  • 1篇动力学
  • 1篇熔体包裹体
  • 1篇碳酸
  • 1篇碳酸岩
  • 1篇区域成矿
  • 1篇助熔剂
  • 1篇伟晶岩型矿床
  • 1篇稀土矿
  • 1篇稀土矿床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作者

  • 7篇李建康
  • 5篇王登红
  • 2篇张德会
  • 2篇应立娟
  • 1篇袁忠信
  • 1篇刘善宝
  • 1篇陈栋梁
  • 1篇熊昌利
  • 1篇付小方
  • 1篇张文淮
  • 1篇杨学俊
  • 1篇张建
  • 1篇王成辉
  • 1篇白鸽
  • 1篇陈毓川
  • 1篇袁顺达
  • 1篇李胜虎

传媒

  • 2篇矿床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学前缘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SRXRF分析被引量:16
2008年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束分析是一种无损而又具有较低检测限的技术,但在地学上的应用较少。本文尝试用SRXRF技术对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进行对比性研究。同一矿床的同类样品的SRXRF图谱形态相近,说明测试状态稳定和测试结果可信。在甲基卡矿区,相对于石英脉,锂辉石矿脉石英中的包裹体检测出较多的Fe、Mn、Co元素,并出现Ti、Rb、Ga、Zn等元素。在丹巴矿区,相对于李家工地白云母矿脉,春牛场伟晶岩检测出S及Zn,Fe的含量也较高。相对于丹巴矿床,甲基卡矿床中的包裹体相对富集金属元素,特别是Ga、Rb等。这些测试结果显示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流体组成的差异,以及矿化和非矿化伟晶岩流体的差异;说明了SRXRF是一种有效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手段,但还需要降低SRXRF探针聚焦光束光斑的大小,提高测试数据的定量化精度。
李建康王登红刘善宝应立娟王成辉陈栋梁
关键词:SRXRF伟晶岩
极端环境中成矿作用的初步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传统上认为成矿作用是指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形成和迁移途中逐渐富集和沉淀的过程,该过程中压力和温度是前后相承连续变化的,故成矿作用往往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但是,这种传统认识难以解释一些成矿作用的发生,例如广西大厂矿床100号矿体的形成机制。大厂矿床100号矿体赋存于泥盆系礁灰岩中,为一形态不规则的巨大块体,总体上呈向西突出的新月形,长达1240m,宽105~240m,一般厚7~25m,
李建康周义明袁顺达王登红
关键词:成矿作用成矿流体礁灰岩矿体成矿元素
花岗伟晶岩结构结晶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在地质流体演化方面,花岗伟晶岩位于花岗岩与热液石英脉的过渡位置,对其结构的实验研究对理解火成岩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花岗伟晶岩被认为是花岗岩浆平衡结晶、缓慢冷却的结果,但近年来的一系列结晶动力学计算和实验发现伟晶岩在过冷却状态下快速生长,其结构主要受到结晶动力学参数的制约,F、B、P等助熔剂和H2O是影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因素,富助溶剂的硅酸盐水溶液可作为伟晶岩的结晶介质。但由于快速淬火式实验设备的弊端,这些实验只能由淬火后的实验产物估算各类结晶动力学参数,只能以易淬火成玻璃的含水硅酸盐熔体作为结晶介质,只能静态地研究某一过冷却度下的结晶动力学状态。近年来,最新式热液金刚石压腔已经定型,可以模拟包括富助溶剂硅酸盐水溶液在内的各类伟晶岩结晶介质,能够在控制冷却速率的同时原位观测和微束分析晶体生长的动态特征,是模拟伟晶岩结构的理想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建康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结晶动力学
熔体包裹体在估算花岗岩类矿床形成压力(深度)方面的应用被引量:14
2011年
在花岗岩类矿床中,花岗岩浆分异出富挥发分熔体/流体的过程,是导致岩浆就位和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过程中,同时捕获的不同类别的熔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可以互相限定捕获条件,由此可以建立一系列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地质压力计,进而得到相关分异作用发生的深度。这些深度数值,对于指导花岗岩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主要分为与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共生的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和富子晶包裹体地质压力计。这些压力计使用的难点主要是均一实验,实验设备主要有Linkam高温热台系统、冷封式高压釜和热液金刚石压腔,三者各有优缺点。国内许多实验室已经具备开展熔体包裹体均一实验的条件。在中国,如南岭地区,许多花岗岩类矿床中存在花岗岩晶洞、花岗岩中的似伟晶岩囊体、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的似伟晶岩壳、花岗伟晶岩以及富挥发分花岗岩,这些地质体保留了熔体分异出富挥发分熔体/流体的痕迹,是应用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的良好对象。
李建康张德会李胜虎
关键词:地球化学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成矿深度
山东微山稀土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及对成矿的制约被引量:45
2009年
山东微山稀土矿是我国三大轻稀土基地之一,产出有大量金属硫化物。本文在金属硫化物中富含银,且达到工业品位。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床内存在四类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含SO42-包裹体,以及盐水溶液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与含CO2包裹体的热力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包裹体中的子矿物主要为硅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矿物,重晶石产出含SO42-溶液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含有H2S,少量盐水溶液包裹体同时存在SO42-,HS-。硫同位素表明金属硫化物成矿流体属于碳酸盐热液分异流体同其他来源流体混合的产物。以上资料表明,微山矿床成矿流体经历了硅酸盐岩浆期、碳酸岩岩浆-热液过渡期、碳酸岩热液期、金属硫化物低温热液期,在不同期次内挥发分的富集和存在形式不同,导致碳酸岩岩浆-热液过渡期发生稀土矿化,低温热液期发生银矿化。因此,微山矿床属于与碱性岩有关的稀土-金(银)矿床。
李建康袁忠信白鸽陈毓川王登红应立娟张建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碳酸岩
川西北花岗岩的冷却过程及其对区域成矿的制约被引量:13
2009年
川西北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产出众多的中生代花岗岩和卡林型金矿,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从花岗岩的角度分析这种内在联系,故测定了川西北的羊拱海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达盖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可尔因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黑云母或白云母Ar-Ar年龄,分别得到坪年龄158.7±1.4Ma、185.2±1.4Ma和157.6±1.2Ma,并参考积累的川西北花岗岩体的年代学数据,绘制了造山带北部、中部、东缘中部几个主要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不同构造位置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表明,从造山带北部到造山带东缘中部,各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依次变新,冷却速率依次变缓,在区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期间,各花岗岩的冷却速率明显降低。由以上特征,本文推断在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中,构造应力自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向造山带东缘中部传递,各区域先后由造山相对活跃期进入造山相对宁静期。在造山宁静期,构造运动较弱,花岗岩体缓慢冷却,地壳的低温状态保持较长时间,利于金的成矿作用。因而,川西北的金矿主要形成于区域花岗岩的缓慢冷却阶段,这可能是金矿与花岗岩时空耦合的原因之一。
李建康杨学俊王登红熊昌利付小方
关键词:40AR/39AR花岗岩金矿川西北
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被引量:44
2008年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挥发份、助熔剂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在不混溶相间的突变性是该类不混溶作用的主要标志。富氟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不但可以解释伟晶岩的特征性矿物分带,对传统的伟晶岩成岩理论提出了挑战;还对稀有金属有高度富集作用,这主要归功于F、B、P等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力。然而,目前该类不混溶作用成矿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要归因于没有理想的地质对象。甲基卡矿床是亚洲最大的固体锂矿床,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发生了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研究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富集规律和机制的理想对象。
李建康张德会王登红张文淮
关键词:成矿效应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Jiajika Pegmatite-Type Rare Metal Deposit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Evidence from Isotope Dating被引量:29
2013年
Granitic pegmatites are commonly thought to form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r by liquid immiscibility of granitic magma; however, these proposals are based mainly on analyses of fluid and melt inclusions. Here, we use the Jiajika pegmatite deposit, the largest spodumene deposit in Asia, 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ore forming processes using isotope dating. Dating of a single granite sample from the Jiajika deposit using multiple methods gave a zircon U-Pb SHRIMP age of 208.4 ~ 3.9 Ma, an 4~Ar/39Ar age for muscovite of 182.9 ~ 1.7 Ma, and an 4~Ar/39Ar age for biotite of 169.9 + 1.6 Ma. Based on these dating results and the 4~Ar/39Ar age of muscovite from the Jiajika pegmatite, a temperature-time cooling track for the Jiajika granite was constructed using closure temperatures of the different isotope systems. This track indicates that the granite cooled over ^-40 m. y., with segregation of the pegmatite fluid from the granitic magma at a temperature of ~700~C.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Jiajika pegmatite formed not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but by segregation of an immiscible liquid from the granitic magma. When compared with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the relatively early timing of segregation of an immiscible liquid from a granitic magma can prevent the precipita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during crystallization, and suggests that liquid immiscibility could be an important ore-forming process for rare metal pegmatities. We also conclude that isotope dat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potentiall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ore-forming process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granite-related ore deposits, and suggest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W-Sn ore deposits found elsewhere within the Nanling Metallogenic Belt.
LI JiankangWANG DenghongCHEN Yuchuan
关键词:PEGMATIT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