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981089)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聂大年冯坚红谢双峰尹松梅徐立卓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L-精氨酸/一氧化氮系统的改变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观察高胆固醇血症 (HC)患者血小板L 精氨酸 (L Arg) 一氧化氮 (NO)系统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比色法检测 2 1例HC患者和 2 6名健康体检者血小板的NO水平 ,采用放射性核素(3H L 精氨酸 )标记法检测血小板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及L Arg转运系统活性。结果 HC患者血小板NO水平为 (2 4.0 6± 3.70 )nmol 10 8血小板 ,明显低于正常人的 (2 8.39± 4.45 )nmol 10 8血小板 (P <0 .0 1) ;HC患者血小板NOS活性为 (1.46± 0 .47)pmol 10 8血小板 ,较正常人的 (1.81± 0 .5 0 )pmol 10 8血小板明显降低 ;HC患者血小板L Arg转运系统的活性亦显著低于正常人 ,其最大转运速率 (Vm)为(4 6 84± 3.39)pmol·(10 7血小板 ) - 1 ·min- 1 ,明显低于正常人的 (5 3.89± 3.45 )pmol·(10 7血小板 ) - 1 ·min- 1 (P <0 .0 5 ) ,而解离常数 (Kd)则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HC患者血小板L Arg
- 寇伟尹松梅聂大年马丽萍谢双峰李志雄冯坚红徐立卓
-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血小板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L-精氨酸
- 普伐他汀对家兔血小板源一氧化氮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动态观察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小板源一氧化氮(NO)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进程的关系.方法高胆固醇饲养诱导AS新西兰白兔模型30只.设普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0周时开始服用普伐他汀10 mg/d至24周)、普伐他汀药物治疗组(B组,在高胆固醇饲养(12周时开始服用普伐他汀10 mg/d至24周)、无药物对照组(C组,0~24周均不用药).采用RT-PCR方法检测A、B、C三组在0,6,12,18,24周不同时间血小板源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mRNA和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mRNA表达、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的变化;通过大体病理形态证实不同时间大动脉AS程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血小板源eNOSmRNA在0,6,12,18,24周时的表达量:A组无明显改变;B组分别是0.95±0.77,0.53±0.33,0.49±0.25,0.83±0.28,1.00±0.77(P<0.05);C组分别是0.82±0.16,0.40±0.29,0.33±0.29,0.51±0.23,0.19±0.12(P<0.05).6,12周时B组和C组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18,24周时,B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但A组和B组较C组明显增高(P<0.01).iNOS mRNA表达在A、B、C三组不同时期均无变化.NOS活性及NO含量在三组不同时期变化与eNOS mRNA相似.大体形态:A组未见AS形成;B组12周时见大动脉内膜粗糙,有大量脂纹,24周时有部分大动脉仍有脂纹,但内膜较光滑,未见斑块;C组24周时各大动脉均见大量斑块或脂纹.结论随着高胆固醇血症(HC)及AS的形成,血小板源eNOS mRNA表达量、NOS活性及NO含量逐渐降低;普伐他汀能上调血小板源eNOSmRNA表达,提高NOS活性,并能稳定AS病变的继续发展或使其逆转.
- 马丽萍康马飞尹松梅聂大年谢双峰吴裕丹李益清冯坚红徐立卓
-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血小板普伐他汀一氧化氮系统血小板源基因MRNA表达
- 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源内皮型氧化氮合酶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血小板源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关系。方法设立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家兔6只。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每天给予胆固醇饮食,至12周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模后继续喂养至24周,同时治疗组服用普伐他汀10mg/d;非治疗组仅给予普通饮食。实验终点剥离家兔主动脉观察大体和组织病理形态,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血小板源eNOS/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和非治疗组均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和(或)斑块形成;主动脉最大脂纹或斑块厚度占整个血管壁厚度的百分比,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分别是0.04±0.02、0.82±0.16、0.33±0.18和0.77±0.14,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59,P=0.001)。血小板(2~4×10^8/ml)eNOS mRNA表达在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分别是1.02±0.28、0.41±0.27、1.00±0.77、0.40±0.29,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明显增高(F=3.544,P=0.02)。结论血小板源eNOS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呈负相关;普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逆转作用可能与血小板源eNOS有关。
- 马丽萍康马飞尹松梅聂大年谢双峰吴裕丹李益清王秀菊冯坚红
-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血小板动脉粥样硬化
- 普伐他汀在体内外对血小板CD_(62P)、CD_(4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血症 (HC)患者血小板CD62P及CD4 1表达及调脂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2 0例HC患者口服普伐他汀 10~ 2 0mg/d ,疗程 8周 ,治疗前后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在体外研究中 ,于HC患者的血标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 ,测定加药前后血小板CD62P及CD4 1表达的变化。结果 HC患者服用普伐他汀 4周和 8周后 ,CD62P平均荧光强度由治疗前的 31.8± 7.8分别降至2 7.2± 6 .9和 2 6 .8± 4.9;CD62P糖蛋白阳性血小板百分数由治疗前的 (31.3± 9.3) %分别降至 (2 6 .4±7 4) %和 (2 5 .3± 9.1) % ,P <0 .0 5。CD4 1由治疗前的 483.2± 2 6 3.9分别降至 348.1± 192 .4和 30 6 .8±12 8 0 ,P <0 .0 5。普伐他汀在体外对血小板CD62P及CD4 1的影响与与体内相似。血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普伐他汀能改善HC患者血小板功能及CD62P和CD4 表达 ,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消退的机制之一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 。
- 马丽萍徐立卓尹松梅杨玉芳聂大年李志雄谢双峰冯坚红
-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普伐他汀血小板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