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991035)

作品数:14 被引量:193H指数:6
相关作者:叶绍明杨梅蓝金宣韦康来陈罡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广西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人工林
  • 4篇桉树
  • 4篇宫颈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土壤
  • 3篇尾巨桉
  • 3篇尾叶桉
  • 3篇巨桉
  • 2篇蛋白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多样性
  • 2篇人乳
  • 2篇乳头状瘤
  • 2篇乳头状瘤病
  • 2篇乳头状瘤病毒
  • 2篇上皮
  • 2篇上皮内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变

机构

  • 10篇广西大学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林业科...

作者

  • 9篇叶绍明
  • 5篇蓝金宣
  • 5篇杨梅
  • 4篇陈罡
  • 4篇韦康来
  • 3篇党裔武
  • 3篇黄晓露
  • 3篇罗殿中
  • 3篇温远光
  • 3篇覃连欢
  • 3篇龙滔
  • 2篇梁宏温
  • 2篇王莉
  • 2篇莫小亮
  • 2篇谭玲
  • 2篇郭东强
  • 1篇冯振博
  • 1篇谢伟东
  • 1篇黄宝灵
  • 1篇张慧东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密度效应模型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7种不同密度的尾叶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引入优势高变量因子建立密度效应抛物线式改进模型,该模型可使密度效应规律在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生长阶段得以体现。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密度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当密度减少1%时,平均单株材积增加0.4520%。边际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0.06hm2面积上增加1株林木,单株平均材积减少0.000032m3;优势木高每增加1.0m,单株平均材积增加0.001006m3。利用该密度效应模型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林分最优密度,得出当林分年龄等于地位指数推算的基准年龄(6a)时(即主伐年龄为6a),15~20地位指数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分别为1237、1492、1779、2100、2458和2853株/hm2。
叶绍明杨梅黄宝灵蓝金宣黄晓露
关键词:密度效应模型尾叶桉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相对生长法对柳州地区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密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各器官的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密切关系。林分密度为833、1111、1250、1429、1666、2000、2500株/hm2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61.57、81.54、90.05、79.94、79.39、74.64、74.03t/hm2,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林分单株及其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250株/hm2是当地尾叶桉人工造林的理想密度。
叶绍明覃连欢龙滔蓝金宣
关键词: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
外源酚酸对铝处理下桉树幼苗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外源酚酸对铝处理下桉树幼苗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砂土培育法研究5种外源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对铝处理(120 mg/L,pH 4.0)下桉树幼苗叶片光合特征和解剖结构的变化影响,酚酸浓度皆为100 mg/L。[结果]经过铝处理对桉树幼苗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对其叶片形态也产生较明显影响,表现为叶片各组织厚度减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P/I)、组织紧实度(CTR)增加,组织疏松度(SR)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进行酚酸处理的桉树幼苗中,苯甲酸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上升,香草酸处理蒸腾速率显著上升,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处理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结论]4种酚酸处理叶片厚度虽有减少,但SR显著增加,表明叶片组织水分有所增加,对铝离子造成的伤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其中苯甲酸处理的缓解作用更为直接、明显。而肉桂酸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组织厚度对比铝处理幼苗进一步降低,表明其加深了铝离子的伤害,没有表现出缓解作用。
黄晓露郭东强杨梅谭玲
关键词:光合特征
桉树连作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研究不同连栽代次巨尾桉人工林(第一代为2年生和5年生,第二代为2年生)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两者空间分布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林间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根区,并随着连栽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2)总酚、复合性酚含量根区土壤高于林间土,并随着连栽年限增加而降低,证明桉树连栽短期内没有造成酚类物质的积累;水溶性酚含量林间土高于根区土,随连栽年限增加而增加,但其含量较低,未达到毒害程度;在无土壤酚类物质来源情况下,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均发生消解,含量下降。(3)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总酚、复合性酚呈显著负相关,跟水溶性酚呈极显著正相关,肯定了多酚氧化酶对酚类物质的降解作用。多酚酶活性和酚类物质皆与土壤pH值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受土壤pH值影响较大。
杨梅谭玲叶绍明黄晓露郭东强
关键词:桉树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酚类物质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对不同连栽代次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林分各组成部分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第1、2、3代7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群落生物量基本相同,分别为102.22、105.11、102.66t/hm2,其中乔木层林分生物量随着连栽代次呈增加趋势,第1代到第3代林分分别为81.48、88.36、92.28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1.64、12.62、13.18t/hm2?a,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但在各生长年份,随着代数增加也呈增加趋势.(2)尾巨桉林下植物及枯落物生物量明显下降,第1、2、3代灌木层生物量分别为8.47、6.89、3.09t/hm2,草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93、1.21、0.35t/hm2,枯落层生物量分别为10.34、8.64、6.94t/hm2.(3)连栽尾巨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即林下植物多样性随连栽代次的增加而减少,物种生态优势度增加.(4)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次尾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增加则林地根系生物量和林下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对林分总生物量及其它器官生物量影响不大.
叶绍明温远光杨梅梁宏温蓝金宣
关键词:连栽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尾巨桉
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分析被引量:72
2010年
研究了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桉树人工林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的植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总孔隙度的关联性最大,关联系数分别为0.860 8,0.764 2,与毛管孔隙度关联性次之,关联系数为分别为0.860 2,0.761 2;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持水量的关联最大,关联系数为0.880 4,与总孔隙度关联性次之,关联系数为0.787 2;这3项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容重的关联性最小,关联系数分别为0.507 9,0.531 0,0.492 0。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均与土壤大量元素(全N、全P、全K及水解N、速效P和速效K)的关联最大,关联系数分别在0.746 9~0.832 6,0.704 0~0.709 0,0.669 2~0.762 5之间,与有机质和pH值的关联性次之,关联系数在0.558 5~0.711 7之间,而与交换性Ca、交换性Mg的关联最小,关联系数在0.490 3~0.610 4之间。可见,增加林下植被的植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通气透水性和提高土壤N、P、K养分含量。在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地抚育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林下植被的破坏,以改善土壤环境、维持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叶绍明温远光杨梅梁宏温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连栽人工林桉树
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研究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比例人工林的碳素含量、碳储量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各器官、草本层、灌木层、枯落物层的碳素含量分别介于433.6~491.5g/kg,412.9~437.3g/kg,430.6~437.3g/kg,458.6~465.3g/kg。在相同混交比例下,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层在不同处理下碳储量无明显变化。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时,林分密度为1050株/hm2和1320株/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5.247t/hm2,67.396t/hm2;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2∶1时,林分密度810株/hm2和1170株/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9.106t/hm2,83.446t/hm2;当林分密度同为1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6.356t/hm2,95.502t/hm2。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尾叶桉纯林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碳储量均比混交林高。在6个林分更新处理中,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6时,混交林的成层性最明显,林分总碳储量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固碳能力较佳的一种混交比例。
叶绍明龙滔蓝金宣覃连欢
关键词:人工复层林碳储量尾叶桉马占相思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的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石蜡包埋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CINⅠ级28例、CINП级25例、CINШ级25例病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CINⅠ级HPV阳性率为46.4%(13/28),其中单一感染12例,三重感染(HPV16,33,59)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14.3%)、58(10.7%)和52(7.1%)。CINП级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单一感染15例,双重感染(HPV11,18)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20.0%)、58(12.0%)和18(12.0%)。CINШ级HPV阳性率为96.0%(24/25),其中单一感染17例,双重感染7例(HPV16和58双重感染为主,共3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52.0%)、58(28.0%)和33(16.0%)。结论 HPV16和58是广西地区各级CIN中最常见的感染亚型,HPV分型检测能够早期发现病原并且指导后续的治疗;基因芯片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应用于病理石蜡包埋组织HPV分型检测。
党裔武叶健陈罡韦康来冯振博刘琼东罗殿中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基因芯片技术
人乳头状病毒E6蛋白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重要因素。HPV的早期基因区编码早期调控蛋白中的E6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表达E6蛋白诱发宫颈癌的机制包括降解P53蛋白、激活端粒酶、影响与PDZ蛋白的交联作用、扰乱细胞的信号转导、抑制免疫识别和阻碍细胞凋亡等途径。靶向HPV E6蛋白有望在宫颈癌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潘登华何融泉韦康来陈罡
关键词:宫颈癌E6蛋白人乳头状病毒
hTERT和HPV16/18E6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E6蛋白(HPV16/18E6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upervisionTM二步法检测宫颈病变中hTERT及HPV16/18E6蛋白的表达。结果:hTERT和HPV16/18E6蛋白表达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且与病变级别呈正相关(r=0.475,r=0.416,均P<0.05);hTERT与HPV16/18E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5)。结论:hTERT及HPV16/18E6蛋白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莉莫小亮党裔武陈罡韦康来罗殿中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人端粒酶逆转录酶长链非编码R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