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266)

作品数:20 被引量:88H指数:6
相关作者:陈德喜石英郭洪亮乔录新闫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济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8篇自噬
  • 8篇病毒
  • 6篇凋亡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肝炎
  • 5篇肝炎病毒
  • 3篇肿瘤
  • 3篇细胞凋亡
  • 3篇细胞自噬
  • 3篇P53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人类免疫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山东省肿瘤医...
  • 4篇济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老年医...
  • 1篇北京佑安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陈德喜
  • 6篇石英
  • 4篇乔录新
  • 4篇郭洪亮
  • 3篇魏飞力
  • 3篇丁渭
  • 3篇李庆
  • 3篇徐树莹
  • 3篇闫晓东
  • 2篇王安娜
  • 2篇王爽
  • 2篇林明华
  • 2篇寇卜心
  • 2篇许坚吉
  • 2篇袁霖
  • 2篇张玉林
  • 2篇刘晓霓
  • 2篇刘道洁
  • 2篇宋凤丽
  • 2篇常远

传媒

  • 6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众所周知,HIV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在内的全身严重机会性感染(OI).HAART使HIV感染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CNS的机会性感染仍然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1].此外,以神经认知障碍为特征的艾滋病脑病正在成为HAART所面临的新问题[2].
张玉林陈德喜金荣华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脑屏障机会性感染机体免疫系统HAART
p53凋亡刺激蛋白2与肿瘤细胞的自噬和凋亡被引量:3
2015年
p53凋亡刺激蛋白2(ASPP2)是ASPP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能够通过对细胞促凋亡靶基因转录的调节来促进细胞的凋亡。另外,ASPP2与自噬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它能通过提高p53通路介导的自噬来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增加,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的作用。在肝癌细胞中,ASPP2过表达可增强p53诱导的自噬调节蛋白(DRAM)介导的自噬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DRAM的发现使p53与自噬之间建立了联系,也进一步丰富了ASPP2的功能机制,这也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闫晓东石英陈德喜郭洪亮
关键词:肿瘤自噬细胞凋亡
抗Procollagena1(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实验研究
2014年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肝脏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Ⅲ型前胶原蛋白[procollagen a1(Ⅲ),cola1(Ⅲ)]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通过检测血液或肝组织的表达量的变化可以观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情况,指导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工作。因此,制备cola1(Ⅲ)单克隆抗体(mAb)对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特异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应用小鼠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2株抗colal(Ⅲ)分子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报告如下。
常远郑荣领刘道洁陈德喜林明华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肝脏损伤
自噬与肿瘤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总结自噬与肿瘤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在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自噬(Autophagy)、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细胞凋亡(Apoptosis)、肿瘤(Cancer)"为关键词,检索2009-01-2013-03的相关文献,共421篇英文文献和54篇中文文献。纳入标准:1)自噬的调控机制及相关因子;2)自噬对机体细胞凋亡的影响;3)肿瘤的发病、治疗及预后与自噬的相关性。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0篇。结果:自噬是真核细胞通过降解细胞质内自身结构来维持自我平衡的代谢过程,其在维持蛋白代谢平衡及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清除废物、结构重建以及细胞生长发育以及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结论:自噬过程受一系列复杂信号分子的调控。调控机制的失调与肿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密切联系。自噬因为对细胞凋亡有重要影响而与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
王贲士陈德喜郭洪亮
关键词:自噬细胞凋亡肿瘤
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究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HepG2细胞,转染绿色荧光标记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分别在正常和饥饿条件下培养,另共转染HBV WT和GFP-LC3,正常条件培养,免疫荧光观察细胞自噬;分别转染1.3mer HBV野生型质粒(HBV WT)与HBV突变型(HBV X-)质粒,正常和饥饿两种条件下培养,蛋白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c)的表达;细胞转染HBV WT后,分别正常条件培养(对照组),无血清饥饿培养(饥饿组),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培养(3-M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含量。结果转染HBV WT质粒的细胞内自噬荧光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发生自噬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3%和2%;饥饿组HBsAg含量(1.856±1.415)较对照组(1.531±0.944)升高,HBeAg含量(0.533±0.391)较对照组(0.334±0.1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噬抑制剂组HBsAg含量(1.184±0.759)较饥饿组(1.856±1.415)降低,HBeAg含量(0.306±0.130)较饥饿组(0.533±0.391)降低(P<0.05);蛋白印迹显示,转染HBV WT质粒的细胞中LC3蛋白表达较HBV X-组增高,且在饥饿条件下,HBc蛋白的表达增高。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且自噬可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王安娜封晓昆闫晓东石英陈德喜
关键词:自噬病毒复制
ASPP2在人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p53凋亡刺激蛋白2(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2,ASPP2)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人永生的肝星状细胞系LX-2在孵箱中培养,转染ASPP2腺病毒和单荧光自噬指示体系(GFP-LC3)质粒,免疫印迹法检测ASP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自噬基因表达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LX-2细胞共转染ASPP2腺病毒和GFP-LC3质粒后,ASPP2过表达对LX-2细胞自噬的影响,M30染色检测ASPP2过表达对LX-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ASPP2腺病毒后LX-2细胞内ASPP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转染对照空载腺病毒的LX-2细胞相比,转染ASPP2腺病毒的LX-2细胞自噬和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受到抑制;转染ASPP2腺病毒后LX-2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明显。结论 ASPP2过表达在体外具有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
常远林明华欧阳雅博王珊珊寇卜心刘芳陈德喜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自噬
p53及其凋亡刺激蛋白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和凋亡影响机制探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p53、p53凋亡刺激蛋白2(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2of p53,ASPP2)及异构体ΔASPP2在p53缺陷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细胞中对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MMS组、MMS+p53组、MMS+ASPP2+p53组、MMS+ΔASPP2+p53组和MMS+ASPP2+ΔASPP2+p53组。应用ASPP2、ΔASPP2及p53质粒转染HCT116-/-细胞,同时转染绿色荧光GFP-LC3质粒于各组细胞中,经甲基磺酸(MMS)处理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Calcein AM/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自噬水平对照组为(0.63±0.14)%,MMS组为(10.48±0.58)%,MMS+p53组为(5.45±0.41)%,MMS+ASPP2+p53组为(3.43±0.35)%,MMS+ΔASPP2+p53组为(14.84±0.64)%,MMS+ASPP2+ΔASPP2+p53组为(12.29±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82.364,P<0.001;与MMS组比较,MMS+p53组和MMS+ASPP2+p53组自噬水平下降,P值均<0.001;与MMS+p53组相比,MMS+ASPP2+p53组自噬水平降低,P<0.001;MMS+ΔASPP2+p53组自噬水平较MMS+p53处理组增加,P<0.001;MMS+ASPP2+ΔASPP2+p53组自噬水平较MMS+ASPP2+p53组增加,P<0.001。凋亡率比较,对照组为(2.09±0.54)%,MMS组为(16.79±0.69)%,MMS+p53组为(33.70±1.16)%,MMS+ASPP2+p53组为(50.61±1.17)%,MMS+ΔASPP2+p53组为(21.32±1.18)%,MMS+ASPP2+ΔASPP2+p53组为(35.2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571.942,P<0.001;MMS+p53和MMS+ASPP2+p53组凋亡较MMS组增加,P值均<0.001;与MMS+p53组相比,MMS+ASPP2+p53组凋亡增加,P<0.001;MMS+ΔASPP2+p53组凋亡较MMS+p53组减少,P<0.001;MMS+ASPP2+ΔASPP2+p53组凋亡较MMS+ASPP2+p53组也有所降低,P<0.001。结论 ASPP2能够增强p53的自噬抑制作用,并增强p53促细胞凋亡作用,ΔASPP2能够抑制ASPP2与p53的功能,具有促进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封晓昆王贲士王安娜陈德喜郭洪亮
关键词:P53自噬
DNA损伤后细胞凋亡与周期停滞中Δ40P53的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HCT116p53-/-细胞Δ40P53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中的作用,明确Δ40P53与野生型P53的不同作用。方法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免疫印迹法检测Δ40P53在DNA损伤后转录活性和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NA损伤后细胞周期停滞情况,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分析DNA损伤后细胞凋亡情况,分析Δ40P53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HCT116p53+/+细胞中bax和p2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在甲烷磺酸甲酯(MMS)刺激时比无MMS刺激时高3~5倍,HCT116p53-/-细胞中bax和p2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在有无MMS刺激时无显著不同;免疫印迹表明有和无MMS刺激的细胞Δ40P53保持在较高水平,野生型P53经MMS刺激过度表达;LDH法检测50μg/ml的MMS刺激后52.2%的HCT116p53+/+细胞凋亡,而只有32.5%的HCT116p53-/-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MMS处理后88%的HCT116p53-/-细胞进入G2/S期细胞,66%的HCT116p53+/+细胞进入G2/S期细胞。结论经MMS刺激的HCT116p53-/-细胞的Δ40P53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刘道洁徐树莹丁渭宋凤丽汪志鹏张超乔录新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凋亡
p53凋亡刺激蛋白2抑制奥沙利铂诱导的结肠癌细胞自噬并促进凋亡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2(ASPP2)p53依赖以及非依赖的自噬抑制作用,在提高奥沙利铂(OXA)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HCT116(p53-/-)细胞分为雷帕霉素(rapamycin)联合ASPP2组、ASPP2组、p53组、ASPP2联合p53组、3-甲基嘌呤(3-MA)组、对照组(OXA或单独饥饿处理)6组。凋亡检测时添加单独空病毒(GFP-Ad)组、rapamycin组作为对照。各组细胞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GFP-LC3)质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LC3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自噬相关分子表达水平;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3-MA处理组与ASPP2处理组具有相同的自噬抑制作用,且能够促进OXA或饥诱导的细胞凋亡,但促凋亡作用低于ASPP2组;rapamycin联合ASPP2处理能够有效抵消ASPP2的自噬抑制作用,但仍具有促进OXA或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且促凋亡作用同样低于ASPP2组。结论OXA增强结肠癌细胞自噬,而ASPP2过表达能够抑制OXA的自噬诱导作用;ASPP2能够通过P53依赖以及P53非依赖途径促进细胞凋亡;ASPP2通过p53依赖以及p53非依赖途径所引起的促细胞凋亡并非完全通过抑制自噬来实现。
王贲士乔录新石英封晓昆陈德喜郭洪亮
关键词:结肠癌自噬P5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整合酶区标准突变株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2014年
目的构建整合酶区标准突变株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初步功能验证,为HIV-1表型耐药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采用点突变的方法,以质粒pNL4-3.Luc.R-E为模板,扩增整合酶区片段(含突变位点Y143、Q148),经过BamHI和XhoI双酶切,通过T4DNA连接酶将纯化的PCR产物与经过BglⅡ和XhoI双酶切的pcDNA6.2-LTRgagpolSl连接,命名为pcDNA6.2-LTRgagpol,经过GatewayTM技术的BP/LR反应,将LTRgagpol片段重组到pNL4-3-attR,构成整合酶区标准突变质粒。在聚乙烯亚胺(PEI)转染试剂介导下,与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的外壳糖蛋白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得到HIV-1假病毒,应用整合酶抑制剂拉替拉韦与野生株假病毒进行表型耐药比较,将制备的病毒效价按4:1的比例感染HEK293细胞,同时加入拉替拉韦,终浓度为1μmol/L,感染48h后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样本间抑制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带有整合酶区主要突变位点的HIV-l标准耐药株(pNL4-3-Q148R、pNL4-3-Y143H)构建成功。应用1μmol/L拉替拉韦进行表型耐药检测时,野生型病毒对拉替拉韦最为敏感,报告基因数值平均为1.72×10^3,Y143H耐药株(1.18×10。)和Q148R耐药株(2.82×10。)对拉替拉韦表现为耐药,对三者相对荧光素酶单位取对数值做统计学分析,野生株与Y143H耐药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00,P=0.025),野生株与Q148R耐药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355,P=0.006)。Y143H耐药株与Q148R耐药株相比,Q148R耐药株对拉替拉韦敏感性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551,P=0.042)。结论成功构建了带有整合酶区主要突变位点的HIV一1标准耐药株载体,并成功表达,为研究临床HIV-1标本表型耐药典定了基础。
徐树莹乔录新徐萌袁霖李庆丁渭石英陈德喜
关键词:HIV-1HIV整合酶抑制剂点突变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