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416906)

作品数:9 被引量:114H指数:6
相关作者:于立忠朱教君戴尔阜闫涛杨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人工林
  • 4篇落叶松
  • 4篇落叶松人工
  • 4篇落叶松人工林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元素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
  • 2篇土壤
  • 2篇物量
  • 2篇林场
  • 1篇蓄积
  • 1篇蓄积量
  • 1篇养分分配
  • 1篇有机碳
  • 1篇塞罕坝机械林...
  • 1篇森林管理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于立忠
  • 3篇朱教君
  • 2篇戴尔阜
  • 2篇闫巧玲
  • 2篇杨凯
  • 2篇闫涛
  • 1篇奚为民
  • 1篇刘利芳
  • 1篇朱建佳
  • 1篇陈硕芃
  • 1篇张金鑫
  • 1篇胡志斌
  • 1篇王政权
  • 1篇谷加存
  • 1篇王韶仲
  • 1篇赵东升
  • 1篇吴卓
  • 1篇周恒
  • 1篇张景普
  • 1篇汪晓帆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森林工程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被引量:22
2014年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等原因,导致土壤养分循环出现失衡.研究落叶松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规律,可以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辽东山区19年生二代落叶松人工林(胸径12.8 cm,树高15.3 m,密度2308株·hm-2)为对象,研究其地上各器官(干、枝、皮、叶)生物量、碳和养分元素含量(N、P、K、Ca、Mg、Fe、Mn、Cu、Zn)的积累规律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单株落叶松生物量为70.26 kg,林分水平落叶松生物量为162.16 t·hm-2,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排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单株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749.94 g,林分水平落叶松养分积累量为1730.86 kg·hm-2,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养分积累量均为树干显著高于树枝、树皮和树叶.全叶期每砍伐一棵落叶松(19年生),平均从系统中带出749.94 g养分元素;如果将树皮、树枝、树叶留在林地仅仅带走树干,带出的养分元素可减少40.7%.
闫涛朱教君杨凯于立忠
关键词:落叶松生物量养分分配
辽宁省清原县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空间优化配置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RS、GIS技术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综合森林的经济效益指标(生物量、林分生产力)和生态效益指标(涵养水源量、固土量),对清原县现有森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经优化配置后,清原县森林类型的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由43%、51%减少到23%、31%,针阔混交林面积由3%增加到43%,灌木林面积保持不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0.6%、2.1%,而涵养水源功能增加31.7%,固土功能基本保持不变,在保留较高木材生产效益的同时,可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步长千胡志斌于立忠闫巧玲郑晓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基于ALOSPALSAR雷达影像的人工林蓄积量估算——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遥感影像精确估算区域人工林蓄积量对于人工林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面实测蓄积量与L波段ALOS PALSAR雷达数据、Landsat-8 OLI数据、以及共用ALOS PALSAR数据与Landsat-8OLI数据之间的不同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影像准确估算人工林蓄积量的方法。通过模型精度验证,找到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估算最佳模型,并据此获得研究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建立的4个回归模型中,ALOS PALSAR雷达数据HV极化模式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指数形式的回归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0.67,相对RMSE=26.78%,P〈0.01);据此模型估算获得研究区201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总蓄积量为4.7×106m3及其相应的空间分布图;当单位蓄积量达到250~300 m^3·hm^-2时,ALOS PALSAR雷达数据HV极化模式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对蓄积量的变化不敏感,达到了饱和;林龄〈20 a、20~30 a、30~40 a和〉40 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位蓄积量分别为78、97、136和127 m^3·hm^-2。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影像准确估算人工林蓄积量的方法。
黄丽艳闫巧玲高添朱教君
关键词:蓄积量塞罕坝机械林场
不同作业方式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6年
本文以2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作业方式(对照:900株·hm-2;中度间伐:750株·hm^(-2);强度间伐:450株·hm-2;皆伐:0株·hm^(-2))不同土层(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之间关系,揭示不同作业方式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强度间伐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亚表层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和p H,皆伐仅降低表层土壤的全磷和亚表层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但强度间伐与皆伐对土壤有效磷和无机氮无显著影响;(2)与对照相比,中度间伐显著提高表层土壤酚氧化酶、外切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而强度间伐显著降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皆伐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3)与对照相比,中度和强度间伐均显著提高土壤多种酶(酚氧化酶、外切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相对活性,皆伐只显著提高酚氧化酶/全氮的活性;(4)相关分析表明:5种酶与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无机氮均呈极显著相关。综上,中度间伐既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又未显著减少土壤养分含量,为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张景普于立忠刘利芳张金鑫高尚林张文儒刘成宇
关键词:间伐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酶活性
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影响的模拟研究--以会同生态站磨哨实验林场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温升高、辐射强迫的增强将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南方人工林作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日益强烈.为了探究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南方人工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对人工林可能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采用3种最新的气候情景—典型浓度排放路径情景(RCP2.6情景、RCP4.5情景、RCP8.5情景)预估数据,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 ET-Ⅱ和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Ⅱ模拟2014—2094年间湖南省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实验林场森林的地表净初级生产力(ANPP)、物种建立可能性(SEP)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的SEP和A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各森林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表现为:对于SEP,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在RCP8.5情景下,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对于ANPP,在RCP2.6情景下,人工阔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针叶林的地上生物量在2050年左右开始下降,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阔叶林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94年,研究区地上总生物量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增加幅度不同,RCP2.6情景下增加了68.2%,RCP4.5情景下增加了79.3%,RCP8.5情景下增加了72.6%.3种情景下的总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序为:RCP4.5>RCP8.5>RCP2.6.我们认为,适当的增温将有助于未来研究区森林总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但过度的增温也可能会阻碍森林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持续发展.
戴尔阜周恒吴卓汪晓帆奚为民朱建佳
关键词:ANPP
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to classify larch plan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urpose silviculture被引量:1
2018年
Due to increasing timber demands, large areas of secondary forests have been converted to larch plantations(LPs) in Northeast China because the secondary forests could not produce timber as much as LPs.However, there are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lower soil fertility, reduced water-holding capacity and acidification of surface runoff water occurring in LPs because of the single-species composition of LPs.Therefore, a guidance on how to transform LPs into larch-broadleaf mixed forests(LBMFs) at a large spatial scale is needed for local foresters.First, Landsat time series data set and SPOT-5 images were combined to map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Ps in Northeast China.Then, th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Ps in 2010 s were determined.Furthermore, three sub-regions of LPs were divided closely linking to their ecosystem services and forest management aims.Finally,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to transform the LPs into LBMFs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ubreg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LPs increased during 1980 s and 2010 s, and reached 2.61 million ha in2010 s.Of which, 0.72 million ha(27.6%) and 1.89 million ha(72.4%) LPs distributed in slopes less than 5° and greater than 5°, respectively.Of the LPs(72.4%) in slopes greater than 5°, 48.7 and 23.7% located in downslope(LPs locating at the down slope of adjacent secondary forests in the same aspect) and upslope(LPs locating at the up slope of adjacent secondary forests in the same aspect), respectively; 0.10 million ha(3.8%) located in slopes greater than 25°.The LPs were divided into Sub-Regions-Ⅰ, Ⅱ, Ⅲ according to slopes.For Sub-region-I(top role is to produce timber), self-fertilizing shrub species can be introduced after clean cutting for young-aged LPs, and release thinning can be applied for middle-aged LPs, fast growth thinning for near-matured LPs, and clear cutting for matured LPs.For Sub-Region-Ⅱ(the priority is to provide water conservation combined with timber production), the LPs should be in
Guiduo ShangJiaojun ZhuTian GaoXiao ZhengJinxin Zhang
关键词:种植园森林管理LANDSAT
草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5年
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小幅度的波动,将会影响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深入研究草地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对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壤固碳潜力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结合《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从样点及区域尺度上综述了目前关于草地土壤固碳潜力的一般估算方法,同时对各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概念模型。最后在对草地土壤固碳的影响因素及固碳措施总结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戴尔阜黄宇赵东升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
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叶片氮、磷、钾再吸收被引量:10
2014年
养分再吸收作为植物保存养分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状况,选择4种次生林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色木槭(Acer mono)、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和人工林落叶松(Larix spp.)为对象,测定了各树种叶片凋落前(成熟叶)后(凋落叶)全氮(N)、全磷(P)、全钾(K)浓度,并分析了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所测树种凋落叶N、P、K浓度均显著低于成熟叶(落叶松K不显著);胡桃楸N再吸收率与蒙古栎、色木槭、花曲柳差异显著,花曲柳与蒙古栎、色木槭P再吸收率差异显著,色木槭K再吸收率与蒙古栎、胡桃楸、花曲柳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落叶松N、P、K再吸收率低于次生林树种,尤其是P再吸收率显著低于花曲柳、K再吸收率显著低于胡桃楸和花曲柳(P<0.05)。上述结果表明,落叶松通过降低养分再吸收率,提高凋落物养分输入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做出正反馈。
闫涛杨凯朱教君
关键词:养分元素落叶树种落叶松人工林次生林
密度结构对大青川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在小兴安岭大青川林场,选择3种不同密度结构的红松人工林林分:低密度红松林(低红,处理A),高密度红松林(高红,处理B)和阔叶树占比例较大的红松林(高阔,处理C)。通过根钻法,研究不同直径等级红松根系生物量(SRD)和根长密度(RLD)及其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目的是揭示密度结构对红松根系,特别是吸收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显示,林分密度结构、直径等级和土壤深度均是影响根系SRB和RLD的重要因子。密度结构仅对吸收根SB和RLD有稳定而显著的影响(P<0.05),处理B吸收根SRB和RLD均显著高于处理A和C;密度结构也显著改变了红松吸收根SRB和RLD的垂直分布比例(P<0.05),这表现为处理C中红松吸收根SRB在0~10 cm土层分配比例下降(处理A、B和C分别为65.9%、61.5%和49.8%),而在20~30 cm土层明显增加(处理A、B和C分别为13.7%、11.6%和23.8%)。这些结果表明,维持人工林中红松适宜的株数密度,并保留一定的阔叶树,能够同时促进红松个体胸径、树高和地下吸收根的充分生长,进而获得林分水平上较高的蓄积量和生物量生产。
陈硕芃王韶仲王政权谷加存
关键词:吸收根近自然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