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XKG007)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5
相关作者:武仙竹王运辅马江波肖琳施梦以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9篇历史地理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遗址
  • 3篇骨骼
  • 2篇翼手目
  • 2篇生态
  • 2篇食虫目
  • 2篇宋代
  • 2篇考古
  • 2篇化石
  • 2篇更新世
  • 2篇春秋
  • 2篇春秋时期
  • 1篇大型哺乳动物
  • 1篇雕刻
  • 1篇动物
  • 1篇动物骨骼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行为
  • 1篇遗产研究
  • 1篇遗骸
  • 1篇翼手目动物

机构

  • 16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14篇武仙竹
  • 3篇王运辅
  • 3篇马江波
  • 1篇常云平
  • 1篇谢硕
  • 1篇邹后曦
  • 1篇郑利平
  • 1篇刘芳
  • 1篇李凤
  • 1篇张硕
  • 1篇李凤
  • 1篇施梦以
  • 1篇肖琳
  • 1篇王青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考古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三峡论坛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三峡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被引量:8
2014年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关键词:食虫目翼手目骨骼古环境
三峡地区渔业资源及渔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被引量:5
2016年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武仙竹肖琳
关键词:渔业资源环境变迁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在古代城市考古中的发现被引量:2
2015年
自然界哺乳动物中,小哺乳动物种类(啮齿目、翼手目和食虫目)约占哺乳动物群总体70%左右.动物考古中的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主要了解人类历史时期家畜蓄养、肉食资源开发方式与规模,而小哺乳动物考古,则重在了解古代生态环境、人类与小哺乳动物互动关系以及小哺乳动物对人类肉食资源的补充,等等.近年,重庆巫山蓝家寨遗址、重庆涪陵槽沟洞遗址等考占中,均进行了小哺乳动物研究方面的探索.本文对重庆宋代老鼓楼衙署遗址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进行初步研究报道.
武仙竹
关键词:黄胸鼠考古骨骼大型哺乳动物小哺乳动物人类历史
白鹤梁石鱼考被引量:4
2012年
白鹤梁石鱼雕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水文资料,本文对白鹤梁石鱼从构图布局、雕刻技法和形态种类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指出石鱼雕刻在构图布局方面形式多样,雕刻风格以写实为主,雕刻技法有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石鱼形态种类包括鲤鱼、花鲈、鲻鱼、岩原鲤、青鱼、鲫鱼、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短身白甲鱼等9种。从唐代开始,作为水标的石鱼形态属于鲤鱼。元代、明代石鱼形态为花鲈、鲻鱼等溯流海鱼。清代以后雕刻的石鱼作品,主要是岩原鲤、青鱼、鲫鱼、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短身白甲鱼等三峡地区特色鱼种或优势鱼种。
武仙竹
关键词:白鹤梁雕刻
歌乐山黄桷洞复齿鼯鼠化石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重庆歌乐山地区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的北缘,多溶洞和化石的发现。本文通过对歌乐山黄桷洞调查发现的复齿鼯鼠(Trogopterus Heude)标本进行鉴定与研究,并结合我国其他地点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探讨复齿鼯鼠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化。认识到复齿鼯鼠在早、中更新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晚更新世时开始扩散到我国北方。该动物在中更新世时期时已存在有区域间的体型差异,并且在性别差异间也存在体型大小的明显区别。黄桷洞复齿鼯鼠化石还反映出,重庆及周缘地区在中更新世时期,存在有茂密的森林及丰富的野生果实等植被环境。
谢硕武仙竹
试论汉代导引养生术的渊源与早期在三峡的传播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古代人类很早就善于学习和模仿自然界其它动物的行为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自身体育活动和防御、攻敌行为中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导引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导引养生术实物资料,其中有多个模仿其它动物行为进行人类自身体育锻炼、防病治病的动作。重庆璧山县东汉墓中,出土有石刻人像导引术修炼图。其内容与马王堆帛书导引图相互映证,共同反映汉代我国南方地区导引术修炼、强身运动较为盛行;并且其中有很多动作是人类模仿、学习其它动物行为技巧而创作的。汉代导引养生术与我国传统气功有很深的渊源,分析、研究人类对动物行为技巧的学习、演练,对科学认识我国气功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凤武仙竹
关键词:动物行为体育运动气功学
重庆南宋府衙遗址骨制品及其埋藏背景被引量:1
2016年
重庆南宋府衙遗址(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有骨制品加工工具、骨制品废料以及加工使用过的多种骨制品,遗址时代距今约730多年。骨制品材料以多种家畜骨骼为主,其中大多数为马和羊骨骼,少数牛和猪骨骼;此外,还有中国北方地区生存的野生动物马鹿(Cervuselaphus)骨骼。骨制品生产工具、骨制品废料及骨制品残件等,均被遗弃在原衙署院落的景观池内。这些骨制品是宋元战争时期,元军在攻陷重庆后,军队驻扎于重庆府衙期间所遗留。遗址中所出土骨制品种类,以搅拌马料的“骨铲”为主,另有骨哨、角锥等其他器物。从所发现的生产工具遗物,以及骨制品表面的加工痕迹分析,该遗址骨制品加工工具包括有锤、刀、锯、钻、磨石等。骨制品加工工序方面,存在有选料、取料、粗加工、精加工等工艺步骤。骨制品表面,发现有汉人工匠用毛笔书写的“高”氏姓氏;该现象以实物材料证实了,历史文献中所记载元军大量征用汉人工匠的历史可靠性。重庆南宋府衙遗址骨制品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从元军军营遗址里确认到存在有骨制品生产,为解析遗址埋藏背景等提供了重要实证。反映了元军在最终打败南宋军队时,在重庆地区进行的关键性历史战争。为考古学和军事史中研究元军组织结构、宋元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历史转折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武仙竹马江波袁东山
关键词:骨制品
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被引量:2
2016年
三峡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时令水果资源丰富,是我国食虫目动物演化的核心区之一。食虫目动物在三峡地区很早(早更新世早期)就与人类有伴栖关系。这种伴栖关系可以追溯到现生食虫目动物刚刚出现的一些种类上,如龙骨坡遗址的似毛猥(H.cf.Suilluys)、似中华鼩猥(N.cf.sinensis)、似喜马拉雅水麝鼩(C.cf.himalayica)等。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时期,三峡地区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关系一直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以致在各种人类居址遗存(洞穴遗址、阶地遗址、城市遗址)中均发现有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现象。有些食虫目动物种类与人类伴栖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步成为现在西南某些城区分布密度最高的小型哺乳动物,如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等。食虫目动物个体小,骨壁薄,考古现场需要采用筛选法、水洗法等进行有目的的搜寻和采集,才能提取到食虫目动物研究标本。开展食虫目动物的考古研究,可填补古生物与现代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了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为解析古遗址生态环境、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等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
武仙竹马江波
关键词:生态环境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运辅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关键词:油桶种子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动物骨骼表面微痕与人类行为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上有大黾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本总数的17.57%。人工改造痕迹的显微特征、排列规律、分布位置等,反映遗址古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剥皮、分解、剔肉等多种屠宰和加工技术。遗址古居民还对动物资源进行肉食之外的其他目的的开发,如把动物骨骼作为原料进行其他生产性加工等。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痕迹的观测,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居民屠宰加工方法,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有密切的技术渊源,如对动物躯体进行分解时切割位置的选择等。遗址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与以前对旧石器时代的许多认识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相异的地方,如切割刻划痕迹底部比较光滑,没有旧石器时代切割刻划痕底部的微细条纹(microstriations)等。这可能与该时期所使用工具发生变化相关。跨湖桥遗址骨骼表面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新石器时代古居民的行为方式、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技术渊源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施梦以武仙竹
关键词:跨湖桥遗址动物骨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