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OGL-200306)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宇峰吴志辉聂湘平李桂英李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酞酸
  • 2篇酞酸酯
  • 2篇龙须菜
  • 2篇LEMANE...
  • 1篇毒理
  • 1篇毒理研究
  • 1篇致毒
  • 1篇致毒效应
  • 1篇食物链
  • 1篇篮子鱼
  • 1篇GRACIL...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2篇李桂英
  • 2篇聂湘平
  • 2篇吴志辉
  • 2篇杨宇峰
  • 1篇李凯彬
  • 1篇李潇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酞酸酯对龙须菜的生态毒理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研究了酞酸酯类化合物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酞酸酯在龙须菜体内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酯二异辛酯(DEHP)4种酞酸酯混合质量浓度为0.05,0.10,0.20和0.40mg/L的暴露条件下,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均受到了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在高质量浓度处理组(0.1~0.4mg/L)中,两指标分别下降了18.4%~21.3%和10.4%~15.3%,致毒效应与酞酸酯暴露浓度呈正相关。在受控水体的暴露试验中,利用气相色谱(GC—FID)分析表明,4种酞酸酯类(DMP,DEP,DBP和DEHP)在龙须菜体内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其残留量分别为0~0.14mg/kg,0~0.83mg/kg,0.11~1189mg/kg,0.01~10.4mg/kg,其积累程度与酞酸酯分子结构相关,侧链较长的酞酸酯比侧链较短的积累量要大,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
吴志辉杨宇峰聂湘平李桂英李凯彬
关键词:酞酸酯致毒效应
4种酞酸酯在龙须菜-篮子鱼食物链中的积累放大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在模拟受控条件下,利用气相色谱方法研究分析了4种酞酸酯类化合物在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篮子鱼(Siganus oramin)食物链中的积累、分布和放大状况。结果表明,4种酞酸酯在龙须菜组织内的积累表现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侧链最长的DEHP在龙须菜藻体内的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0 d体内积累量可达2.35 mg/kg(鲜质量);侧链最短的DMP在龙须菜藻体内的质量比随时间变化差异不显著,约为0.05 mg/kg;在30 d的暴露中,4种酞酸酯DMP,DEP,DBP和DEHP在篮子鱼体内总质量比分别为0.08,0.41,1.72,3.11 mg/kg。其中DBP和DEHP在鱼内脏组织中有较高的积累和分布,分别为1.14 mg/kg和1.83 mg/kg,其次为鱼残体组织,肌肉组织中含量最低。DEHP和DBP在龙须菜和篮子鱼体不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FBC均大于1)。其中DEHP和DBP在内脏组织中的FBC值分别高达9.16和5.68,在龙须菜-篮子鱼这个简单食物链传递中DEHP和DBP在篮子鱼内脏组织中存在放大现象。
聂湘平李桂英吴志辉李潇杨宇峰
关键词:酞酸酯食物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