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44B02)

作品数:6 被引量:161H指数:4
相关作者:闻学泽杜方张培震张合孙丽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断裂带
  • 2篇形变
  • 2篇鲜水河断裂
  • 2篇鲜水河断裂带
  • 2篇裂带
  • 1篇地震分布
  • 1篇地震空间
  • 1篇地震预测
  • 1篇断层
  • 1篇断层形变
  • 1篇形变测量
  • 1篇应力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中长期地震预...
  • 1篇汶川地震
  • 1篇现代构造应力...
  • 1篇跨断层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作者

  • 3篇张培震
  • 3篇杜方
  • 3篇闻学泽
  • 2篇温超
  • 2篇齐玉妍
  • 2篇孙丽娜
  • 2篇张合
  • 1篇郝平
  • 1篇杨家亮
  • 1篇李智
  • 1篇丁香
  • 1篇田勤俭
  • 1篇龙锋
  • 1篇郑友华
  • 1篇吕晓健
  • 1篇傅征祥
  • 1篇王晓青
  • 1篇金学申
  • 1篇陈丹
  • 1篇邱玉荣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PI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被引量:16
2012年
图像信息学PI(Pattern Informatics)算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新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本文探索把此方法与地震活动性网格点密集值方法相结合,并尝试用于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在预测中,使用1970—2011年ML≥3.0区域地震目录,针对MS≥5.0预测"目标震级",采用15年尺度的地震目录滑动时间窗,均为3年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结合一定时空及震级范围内地震的数量和震中分布因素,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对该方法的预测效果使用Molchan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在某些方面优于PI算法,且在地震趋势分析和中长期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孙丽娜齐玉妍温超张合
关键词:中长期地震预测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被引量:115
2011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表现为该块体北边界的左旋走滑断层作用在该块体的东边界转换成为逆冲或缩短兼走滑断层作用,亦即该块体的运动对其东边界断裂系统具有显著的"加载"作用.这种加载作用也反映在该块体北和东两个边界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上.19世纪中晚期至2001年期间,一个由8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使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总长度的2/3破裂,该序列同时具有加速应变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反映最晚自1902年以来该块体发生了加速运动.作为对这一加速运动的响应,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大约自1933年以来发生一个由3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也显示出加速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该响应序列中的最新事件.东边界的响应型大地震序列的发生至少滞后于北边界的数十年,可能与该块体的非刚性运动有关.另外,这两个大地震序列的事件序次-时间关系有助于分析该块体北与东边界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闻学泽杜方张培震龙锋
关键词:构造动力学汶川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
一条活断层(段)在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滑动行为。一般用震前滑动、同震滑动、震后滑动以及震间滑动(inter-seismic slip)来区分4个阶段的断层滑动行为。研究震后滑...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
文献传递
地震分布非均匀性指标K_(cv)值及其在亚洲大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理论研究和实际预测表明地震空间分布非均匀性指标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指标。但目前使用的Cv值在同一信度水平下,其置信区间大小与空间分布的事件样本数大小有关,不便于结果的分析比较。本文在Cv值基础上定义了一个新的预测指标Kcv,并基于强震时空概率增益预测模型及其单项预测方法预测效能检验的方法,依据亚洲地震重点研究区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非均匀性的研究与震例统计,建立了该方法预测大地震的经验概率增益谱与预测效能谱。在建立Kcv值预测地震的方法基础上,通过对2000—2009年研究区MW6.9以上地震发生概率和概率增益值预测并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的回溯性检验,探讨了本方法预测大地震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10—2019年亚洲重点研究区MW6.9以上地震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增益。
邱玉荣王晓青郑友华丁香李智
关键词:MONTE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被引量:25
2010年
1973年2月在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发生了M7.6地震破裂.自那以来,先后在炉霍县虾拉沱布设了若干横跨该地震断层(1973年破裂带)的地壳形变观测系统,包括断层近场的短基线、短水准、蠕变仪、人工构筑物等,以及断层近-远场的GPS观测站.利用这些观测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建立起解释这些特征的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1)1973年地震后的头5年,地震断层在虾拉沱场地表现为开放性质,近场的断层震后滑动以无震左旋蠕滑为主,速率达到10.27 mm/a,且伴有微量的拉张性蠕动作用;1979年以来,左旋蠕滑速率由5.3 mm/a逐渐减小到2.27 mm/a,减小的过程呈对数函数型,反映此阶段断层面已逐渐重新耦合、正朝闭锁的方向发展,并伴有部分应变积累.(2)1999年以来,地震断层两侧远场的相对左旋位移/变形速率为10 mm/a,远大于同时期断层近场(跨距40~144 m)的左旋蠕滑速率0.66~2.52 mm/a;远-近场位移/形变速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地震断层两侧各宽约30 km的范围,显示出这是与大地震应力应变积累释放相关的断裂带宽度.(3)结合动力学背景与深部构造信息,本文对这里断层的震后位移/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的机理进行初步解释,要点是:震后约5年之后,由于逐渐增大的断层滑动/摩擦阻抗,上地壳脆性层中的断层面由震后初期的开放性质逐渐转向重新耦合、并朝闭锁的方向发展,但其两侧地块深部持续的延性相对运动拖拽着浅部脆性层发生相应的弹性位移/变形.(4)可估计再经历15~25年,研究断裂段将完全"闭锁",即进入积累下一次大地震应力应变的震间闭锁阶段.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测量GPS测量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在90°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σ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σ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σ3轴倾角较陡,而青藏地块区内σ3轴倾角近水平,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德令哈带、岷山—龙门山带和安宁河—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西昆仑带、海原—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而喀喇昆仑—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郝平吕晓健田勤俭傅征祥陈丹
关键词:活动地块边界带构造应力场震源机制解
1057年地震之研究
2012年
本文依据1057年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在分析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和破坏情况的基础上,对这次地震的震中参数提出了新的认识:1057年在河北—北京一带发生了二次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3月26日,震级为534级;第二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5月24日,震级为612级;二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现固安—霸县一带,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9.25,东经116.3。
温超杨家亮金学申范强张合孙丽娜齐玉妍
关键词: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