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5C21)

作品数:14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宋文刚常维山赵莉叶欣侯刚更多>>
相关机构: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树突
  • 5篇树突状
  • 5篇树突状细胞
  • 5篇免疫
  • 5篇病毒
  • 3篇透明质酸
  • 3篇口服
  • 3篇肝炎
  • 2篇疫病
  • 2篇逃逸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抗原
  • 2篇新城疫
  • 2篇新城疫病
  • 2篇新城疫病毒
  • 2篇免疫逃逸
  • 2篇抗原
  • 2篇分子
  • 2篇肝炎病毒

机构

  • 12篇泰山医学院
  • 5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山东商业职业...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泰安市中心医...
  • 2篇山东省生物药...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宋文刚
  • 5篇常维山
  • 4篇赵莉
  • 3篇侯刚
  • 3篇凌沛学
  • 3篇张天民
  • 3篇叶欣
  • 2篇徐兴鲁
  • 2篇柴家前
  • 2篇葛忠民
  • 2篇邹玉红
  • 2篇孙英峰
  • 2篇杨雪
  • 2篇魏绪庭
  • 2篇刘丽霞
  • 2篇黄思玲
  • 2篇李毅
  • 2篇蒋秋燕
  • 1篇李梅
  • 1篇白波

传媒

  • 2篇现代免疫学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5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技术在附红细胞体感染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以猪附红细胞体(E.suis)为例,建立套式PCR方法,定性测定E.suis感染大鼠血液中DNA,检验套式PCR方法在其动物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阳性血液样品分别经腹腔、皮下及肌肉感染大鼠,定期采血,进行常规血涂片染色,并从血液中分离纯化E.suis,提取DNA,进行套式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套式PCR经扩增后得到了一长度为498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感染大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可以用大鼠建立猪附红细胞体动物感染动物模型;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腹腔、皮下及肌肉感染。在隐性感染的整个阶段,PCR方法依靠其高敏感性,作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大鼠模型检测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孙英峰宋文刚王振勇常维山
关键词:支原体感染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MSC的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壁伸展,7~8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的MSC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已基本贴壁,传代周期为5d左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第4代MSC约有80%处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SC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105、CD166、VLA-4、P-selectin表达阳性。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很容易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MSC,并表达一定的黏附分子,为MSC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超徐蕴宋文刚常维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黏附分子
C1q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调控着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耐受。补体分子C1q作为补体C1的组分,在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1q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
胡景霞宋文刚
关键词:C1Q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
肝炎病毒利用DC-SIGN逃逸机体免疫作用
2007年
DC-SIGN是DC表面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受体.一方面,DC借助DC-SIGN对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另一方面,DC-SIGN又成为某些病原微生物如肝炎病毒借以逃逸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靶分子.我们就DC-SIGN的结构及功能、与病毒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赵莉宋文刚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DC-SIGN肝炎病毒免疫逃逸
检测NDV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ELISPOT试验方法建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检测新城疫病毒(NDV)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ELISPOT试验方法,实时分析NDV免疫鼠的IFN-γ水平。方法:用NDV单克隆抗体包被96孔混纤板,在反应孔中加入小鼠脾淋巴细胞和NDV刺激抗原,37℃,5%CO2培养7小时。裂解细胞,依次加入酶标二抗、底物、显色液,倒置显微镜下计数ELISPOT斑点。结果:ELISPOT试验的特异性与培养时间和刺激抗原浓度密切相关。在106/孔的脾淋巴细胞浓度下,培养时间越长、刺激抗原越多,试验的特异性越低;当培养时间为7小时,抗原量为5μg/孔时,试验的特异性最强。ELISPOT斑点数,随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浓度为106/孔时,最有利于斑点的计数,试验误差最小。结论:试验成功建立了检测NDV细胞免疫的ELISPOT方法,可用于NDV细胞免疫的研究。
李梅李宝全宋文刚郭慧君王海荣柴家前常维山
关键词:ELISPOTIFN-Γ检测
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逃逸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树突状细胞可借助其表面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对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Toll样受体是某些病原微生物借以逃逸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靶分子,本文主要探讨Toll样受体的结构及功能、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7-03期间有关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及DC-SIGN受体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文献,检索词“TLRs,DC-SIGN,antiviral immunity,HBV,HCV”,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和DC-SIGN及其抗感染免疫的相关文献,删除与Toll样受体或DC-SIGN抗感染免疫相关性不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5篇相关文献,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2篇文献中,12篇是与选取标准无关的研究,20篇属于重复研究。资料综合:目前已发现13种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其中11种表达于人类细胞。Toll样受体不同程度的表达于淋巴细胞、白细胞以及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上Toll样受体,构成一类独特的模式识别受体,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参与者,它能选择性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与成熟,产生细胞因子,引发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DC-SIGN与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之间有交叉联系,而这些交叉联系可导致免疫细胞活化或T细胞抑制。对于Toll样受体和DC-SIGN在人类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尚浅。结论:Toll样受体在一些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莉宋文刚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肝炎病毒免疫逃逸
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及其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制备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及其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效应。方法应用小鼠重组GM-CSF和IL-4培养小鼠骨髓DC,用HIFU制备CT26肿瘤细胞抗原致敏DC疫苗,用3H-TdR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标准的4h51Cr释放测定法检测CTL杀伤活性。结果HIFU组、肿瘤细胞冻融组、肿瘤上清组和PBS组的DC在体外均可以诱导CTL增殖,但HIFU组、肿瘤细胞冻融组的DC体外诱导CTL增殖能力明显高于肿瘤上清组和PBS组(P<0.05)。HIFU组和肿瘤细胞冻融组DC体外诱导的CTL对CT26结肠癌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与肿瘤上清组DC和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体外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与肿瘤细胞冻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制备抗原致敏DC可以诱导CTL大量增殖,并能诱导出杀伤效应较强的CTL。
叶欣宋文刚刘丽霞杨雪徐兴鲁魏绪庭侯刚葛忠民邹玉红李毅
关键词:肿瘤抗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透明质酸连续口服后在血清和皮肤中的分布被引量:2
2007年
蒋秋燕凌沛学黄思玲张天民
关键词:连续口服透明质酸皮肤葡糖醛酸N-乙酰
单剂量及多剂量口服透明质酸的吸收研究
目的考察大鼠单剂量及多剂量口服透明质酸溶液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血清筛选合格的健康大鼠进行实验。首先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对透明质酸口服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置4个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8×104、5...
蒋秋燕凌沛学黄思玲张天民
关键词:透明质酸单剂量多剂量
文献传递
MHC Ⅱ类分子的非经典生物学活性被引量:1
2008年
MHC Ⅱ类分子的"经典"作用主要是它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如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及CD4+T细胞的发育和效应发挥。近年来,MHC Ⅱ类分子的"非经典"作用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细胞凋亡、与生物行为的关系研究等。
赵莉白波宋文刚
关键词:MHCII类分子信号转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