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5C22)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春玲李红潘爽董仁萍张倩倩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Johnston分析法评价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的疗效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的硬组织变化,了解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例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Johnston分析法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前移1.24mm,下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65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ABCH)变化了2.89mm(p<0.001);上下磨牙及上切牙均明显前移,下切牙略后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4.25mm(p<0.001)、4.49mm(p<0.001)。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使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能使上下颌骨和牙齿发生有利的变化,并以骨性变化为主。
- 李红王春玲苏盈盈潘爽朱秀娟
- 关键词:头影测量快速扩弓
- 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错患者经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机制。方法选择牙源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4例,在治疗前(T1期)、推磨牙向远中后(T2期)、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期),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T1期-T2期,上颌第一二磨牙均远中移动,但伴随着上颌切牙唇倾、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并倾斜、第一磨牙远中倾斜及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等副作用。②T1期-T3期,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和升支高度增加显著(P<0.0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矢状向位置无显著性差异,切牙唇倾2.9°(P<0.05)。即使增强了支抗控制,固定矫治阶段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3.0mm(P<0.01)。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是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是颌骨差异性生长和牙齿移动的综合结果。
- 潘爽王春玲刘东旭韩敏董仁萍
- 关键词:摆式矫治器磨牙远中移动
- 上颌快速扩弓时骨缝标识性颅面骨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了解颅面骨在上颌快速扩弓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各标志点三维方向的位置改变,明确这些改变对于安氏Ⅲ类错矫治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主建立的颅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模拟上颌快速扩弓,分析颅面骨各硬组织部分及相关骨缝结构的受力情况。结果:模拟加力时上颌骨复合体各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较明显的三维方向位置改变,额骨及枕骨部分几乎无改变。颅面骨各相关骨缝均有应力集中现象,其中鼻颌缝等处力值较大。结论:上颌快速扩弓有助于改善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不协调,使用时应考虑患者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缝钙化融合情况。
- 付雅丽王春玲寇波张倩倩李红郑效忠
- 关键词:颅面骨骨缝有限元法上颌快速扩弓
- 安氏Ⅲ类错矫治后切牙移动和唇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 苏盈盈王春玲李红张倩倩董仁萍
- 关键词:错[牙合]切牙
-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颌面硬组织的三维形态测量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颌面部硬组织的对称性,研究造成颏部偏斜的主要骨性因素。方法:选择女性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41例,根据颏点偏斜程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偏斜超过4mm)和对照组(偏斜不足4mm)。三维CT成像后,测量并分析2组间及组内两侧的中面部、下颌骨结构的对称性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⑴实验组偏斜侧U3及U6的垂直向位置显著高于对侧(P<0.01);2组间比较,上颌两侧牙槽高度之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实验组偏斜侧长度显著小于对侧及对照组偏斜侧(P<0.01),下颌角向上旋转(P<0.01);对侧明显向前、内侧倾斜(P<0.01),下颌角位置偏前、内侧(P<0.05)。⑶颏点偏斜与偏斜侧高度、两侧升支高度差异等骨性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与偏斜侧相比,对侧升支生长过多,向前、内侧倾斜是导致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颏部偏斜的主要骨性因素。
- 潘爽王春玲刘东旭董仁萍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