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AA301B15-1)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俊马廉亭陈刚龚杰秦尚振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颅内
  • 4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2篇手术
  • 2篇颅内囊性
  • 2篇颅内囊性动脉...
  • 2篇囊性
  • 2篇囊性动脉瘤
  • 2篇内囊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导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栓塞
  • 1篇型胶原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 6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李俊
  • 5篇马廉亭
  • 4篇徐国政
  • 4篇秦尚振
  • 4篇龚杰
  • 4篇陈刚
  • 3篇杨铭
  • 3篇廖旭兴
  • 2篇向伟楚
  • 2篇余泽
  • 2篇潘力
  • 1篇张合亮
  • 1篇李德忠
  • 1篇胡军民
  • 1篇苏东东
  • 1篇邓其峻
  • 1篇张新元
  • 1篇王辉
  • 1篇李晓华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血管壁标本中的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动脉瘤标本中可见动脉瘤壁的内皮细胞损伤、弹力板不完整或缺失及平滑肌细胞坏死,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有明显的差异;动脉瘤壁Ⅳ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壁中各层结构的形态及分布特点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颅内囊性动脉瘤容易破裂的原因。
廖旭兴苏东东马廉亭李俊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
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ACT)在脑血管病诊治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angiographic computed tomography,ACT)是应用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上的一个创新技术,它采用平板C臂的旋转采集技术可实现血管造影和CT软组织可视化功能。我院自20...
李俊向伟楚马廉亭余泽秦尚振姚雪峰
文献传递
颅内微型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微型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经DSA确诊的颅内微型动脉瘤(直径<3 mm)21例(22枚)中,1例放弃外科治疗;9例行开颅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5例,包裹3例(1例电凝动脉瘤后动脉瘤消失),孤立载瘤动脉(颈内动脉)1例;11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小脑上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10例(11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其中采用瘤颈成型技术6例(支架辅助2例,双导管技术3例,导丝辅助技术1例)。结果行开颅手术的9例中,死亡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残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行血管内治疗手术的11例中,死亡1例,治愈7例,好转1例,残废2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微型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和栓塞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但采用适当的技术仍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李俊马廉亭秦尚振陈刚徐国政龚杰余泽向伟楚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1例报告)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行外科而采用内科治疗6例。结果根据GOS评分,41例患者中,出院时41例中好23例,差15例,死亡3例。仅l7例经出院后3个月至1.5年随访,其中好12例,差2例,死亡3例。结论 DSA尤其3D-DSA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以介入治疗为主,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廖旭兴马廉亭杨铭李俊张新元潘力陈刚邓其峻王辉
关键词: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显微手术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李晓华李俊马廉亭秦尚振陈刚徐国政龚杰余泽向伟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
MMP-2,MMP-9及VEGF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表达及意义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MMP-9)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颅内囊性动脉瘤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脑血管和颅内囊性动脉瘤中MMP-2,MMP-9及VEGF的表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正常脑血管及颅内囊性动脉瘤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观察组MMP-2,MMP-9及VEGF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动脉瘤壁的中膜层,同时,观察组的内皮细胞变性脱落,胞浆内出现肿胀的线粒体和大小不等的空泡,瘤壁可见形态异常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多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MMP-2,MMP-9及VEGF过度表达可能与血管退行性变、颅内囊性动脉瘤瘤体的形成、扩大、破裂有关。在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更具重要意义。
廖旭兴马廉亭李俊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潘力陈刚胡军民张合亮李德忠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