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DFA31100)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林文翰丁怡孙昱周俊英田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物
  • 1篇凋亡
  • 1篇毒性
  • 1篇学成
  • 1篇诱导子
  • 1篇软珊瑚
  • 1篇珊瑚
  • 1篇中药
  • 1篇中药鉴定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活性
  • 1篇紫檀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性
  • 1篇瘤活性
  • 1篇菌株
  • 1篇抗肿瘤
  • 1篇抗肿瘤活性
  • 1篇化学成分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林文翰
  • 1篇孙昱
  • 1篇徐岷涓
  • 1篇温烃
  • 1篇张久明
  • 1篇边猛
  • 1篇黄新苹
  • 1篇邓志威
  • 1篇李敏
  • 1篇崔志松
  • 1篇郑立
  • 1篇田黎
  • 1篇丁怡
  • 1篇孙婉
  • 1篇崔景荣
  • 1篇周俊英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中西松烷型二萜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对中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中的西松烷二萜类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抗肿瘤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研究西松烷二萜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4个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确定为:(1R,13S,12S,9S,8R,5S,4R)-9-Acetoxy-5,8:12,13-diepoxy-cembr-15(17)-en-16,4-olide(1),sinulariolide(2),dihydroflexibilide(3),flexibilide(4)。结论化合物3对所选肿瘤细胞株(BGC-823)显示中等的抑制活性。
温烃邓志威林文翰
关键词:SINULARIA抗肿瘤活性
海洋植物海刀豆紫檀素抑制人肿瘤细胞NF-κB活化所致细胞毒性和凋亡作用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从海刀豆中首次分离得到三个已知化合物,(-)-medicarpin(PD1),(-)-2-hydroxy-4,9-dimethoxypterocarpan(PD2),4-hydroxy-3-methoxy-8,9-methylene-dioxy-pterocarpan(PD3),并探讨PD1对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高内涵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PD1可以抑制NF-κB的活化,诱导细胞核固缩、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线粒体膜电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徐岷涓黄新苹李敏孙婉崔景荣林文翰
关键词:凋亡NF-KB
诱导子对海洋真菌Penicillium crustosum 2A4-Z15菌株生物碱代谢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分别采用4种生物源诱导子和5种非生物源诱导子,对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海洋真菌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2A4-Z15菌株进行诱导,考察诱导子对于菌株产生物碱的代谢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诱导子对菌株的生物碱产量和生物量影响不同,生物源诱导子的正向调节作用较明显,且其中以细菌源诱导子最为明显。当海洋细菌源诱导子在2A4-Z15菌株发酵对数生长期末,以10μg/cm3的浓度加入时,发酵物生物碱产量最高,较对照提高44.1%。
边猛田黎张久明郑立周俊英崔志松林文翰
关键词:海洋真菌诱导子
红树植物白骨壤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叶子部位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并对照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1个苯丙素和萘醌类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分别是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 acid ether(1),marinnone A(16)和marinnone B(17);18个已知物,分别是threo-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 acid ether(2),eleutheroside E2(3),(+)-lirioresinol A(4),dihydroxymethyl-bis(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tetrahydrofuran-9-O-β-glucopyranoside(5),(+)-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7),epi-pinoresinol(8),leucosecepto-side A(9),jionoside C(10),salsaside A(11),ilicifolioside A(12),acteoside(13),isoacteoside(14),ethyl ferulate(15),avicennone D(18),avicenone E(19),avicennol C(20),stenocarpoquinone B(21),其中化合物1和2互为差向异构体,16和17互为同分异构体。结论:化合物1,16,17为新化合物,13个已知化合物2~12,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孙昱丁怡林文翰
关键词:红树科白骨壤中药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