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6B0104)

作品数:8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文斌王永胜冯伟李卫梁海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库姆塔格沙漠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2篇治沙
  • 2篇沙地
  • 2篇沙丘
  • 2篇土壤
  • 2篇干旱半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1篇断面
  • 1篇羽毛状沙丘
  • 1篇造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特征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组成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内蒙古林业科...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锡林郭勒职业...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防治荒漠...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杨文斌
  • 5篇王永胜
  • 4篇冯伟
  • 3篇李永华
  • 3篇李卫
  • 3篇梁海荣
  • 2篇石星
  • 1篇党宏忠
  • 1篇刘艳萍
  • 1篇王学全
  • 1篇胡小龙
  • 1篇李清雪
  • 1篇邢恩德
  • 1篇丁峰
  • 1篇左合君
  • 1篇董小刚
  • 1篇丁国栋
  • 1篇赵杏花
  • 1篇唐进年
  • 1篇郭建英

传媒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中国沙漠
  • 1篇人民黄河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被引量:26
2017年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15%-25%)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不同生物气候区低覆盖度治沙的控制密度和基本原则,支撑了2015年《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旱区部分)的修订。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论,引领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事业的进步。
杨文斌王涛冯伟姚冬梅李卫
关键词:治沙干旱半干旱区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剖面特征
2014年
在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分布区选取典型地段作为观测区,运用全站仪测量了观测区羽毛状沙丘地形特征。结果如下:(1) 构成羽毛状沙丘羽轴的沙垄由首尾相连的变形的新月形沙丘构成,其走向为N55°E;新月形沙丘的平均高度为17.65 m,西北翼角的平均长度为72 m,均长于东南翼角。(2) 沙垄的纵断面(SW→NE)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波长在50~100 m之间,波高在10~25 m之间。(3) 沙垄的平均宽度为127.69 m,平均坡度为12.59°;西北坡平均坡长为71.74 m,平均坡度为11.65°,东南坡平均坡长为59.05 m,平均坡度为13.52°。(4) 羽毛状沙丘的“羽枝”部分是由地形平缓的穹状大沙波首尾相连构成,并未像遥感影像一样呈现出明暗相间的羽毛状图案。大沙波的平均宽度为641.34 m,其纵断面相对平缓,2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在400 m左右,波峰高度为1~3 m,平均坡长为322.37 m,平均坡度为1.28°,仅为沙垄的10%。
王永胜杨文斌李永华左合君王学全丁峰刘宝河董威龙梁海荣
关键词: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断面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具有较大空间,受林带影响其带间小气候存在空间差异性。为了解其带间不同位置小气候变化特征,选取一典型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于典型晴天对其带间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太阳辐射、气温及相对湿度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阻挡带间太阳辐射,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效应;林带对太阳辐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0.5H范围内,太阳辐射强度随距林带距离增大而增加;在两侧林带影响下,气温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梯度变化,相对湿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空气温湿度在垂直于林带走向方向上形成了水热势能梯度,影响带间水平方向上的水热输送及循环。
石星李卫杨文斌丁国栋冯伟
关键词:小气候
敦煌西湖湿地草本植物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5
2012年
以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草甸沼泽、芦苇沼泽、盐沼和盐碱地4种湿地类型,采用常规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敦煌西湖湿地草本植物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4种湿地中共观测到43种物种,分属17科40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物种占总物种数的46.5%。草甸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物种数最多,观测到29种,而盐沼最少,仅有8种。②草甸沼泽为多优群落,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大,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小;芦苇沼泽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形成芦苇绝对优势种,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小,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大;盐沼和盐碱地以耐盐耐旱植物为主,物种优势地位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较大,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较小。③4种湿地呈阶梯分布,地形起伏影响水流方向和积水季节,是4种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形成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梁海荣董小刚王永胜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功能群植物群落
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被引量:29
2015年
为探讨半干旱区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采用AV-3665R型雨量传感器、ECH2O-5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毛乌素沙地东北缘流动沙丘2013年降雨及0~200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降雨入渗特征及降雨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结果表明:5—11月累积降雨399.4mm,显著(p<0.01)影响0~20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且0~200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低(6.49%±1.12%)时53.8mm降雨、较高(10.22%±1.96%)时24.2mm降雨湿润锋能够到达200cm;试验期间399.4mm累积降雨对土壤水有一定补给作用,其中45.7±14.1mm降雨蓄存在0~200cm深度土壤中,占同期降雨的(11.4%±3.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蓄存水大部分将渗漏到200cm以下补给深层土壤水。
冯伟杨文斌党宏忠李卫石星王永胜梁海荣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降雨
干旱区季节性河道深层渗漏速率及变化特征初探——以库姆塔格沙漠多坝沟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文中采用土壤深层水量渗漏测试记录仪对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多坝沟季节性河道1.5m深处的水分渗漏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与人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自然流水过程中,上游有泉水维持,长期流水河段水分渗漏速率的波动幅度为0.1750~0.6042mm/min,平均值为0.3444mm/min;2)下游间歇性过水河段在无水期,基本没有渗漏,有水流过期间的水分渗漏速率的波动幅度为0.0059~0.6073mm/min,平均值为0.0809mm/min;3)水层深度的变化对土壤渗漏速率影响显著,当水层深度增加时,渗漏速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当水层深度下降时,土壤渗漏速率随之降低;4)自然记录与人工模拟的结果均表明:间歇性来水时,大约历时4~6h就可以入渗到1.5m深度,而每次退水后(断流后)渗漏速率逐渐减小,但这个过程维持8~10d时间。
杨文斌李永华吴鹏王永胜唐进年梁海荣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
杨文斌; 王涛; 冯伟; 姚冬梅; 李卫;
关键词:治沙干旱半干旱区
文献传递
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风况及输沙势被引量:18
2015年
以国家林业局库姆塔格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2-2013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受WNW-NW和ENE-NE两组风向起沙风控制,其中主风向为WNW-NW,占全年起沙风的35.15%,次风向为ENE-NE,占全年起沙风的24.80%;2)该区起沙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起沙风的72.59%,春季起沙风主风向为ENE,其他季节起沙风的主风向为WNW方向。3)在风沙活动期内,年合成输沙势(RDP)为54.73VU,合成输沙势方向(DDR)为S189°,研究区属于低风能环境。研究区输沙势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和夏季具有较高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DDR)。
王永胜杨文斌李永华李清雪冯伟
关键词:输沙势荒漠绿洲过渡带库姆塔格沙漠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修复过程及其促进沙地逆转效果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相同配置模式的低覆盖度杨树行带式造林带,对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带间植被特征和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植物多样性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在16~20a间增加趋势变缓;从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来看,恢复初期带间植被组成及生长状况较差,主要以一年生草本且旱生的植物为主,在恢复16a后,主要以多年生草本和中生植物为主,说明半干旱风沙区杨树行带式造林带间植被在经过16a左右的修复,其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生态功能增强。经过长期的防护效应,有效地改善带间植被的生长环境,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造林20a比造林2a时增加2.5倍,土壤逐渐肥沃,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杨文斌郭建英胡小龙刘艳萍邢恩德赵杏花
关键词:植被特征土壤化学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