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80016)

作品数:17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彭志海裘国强周崇治贺林张放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直肠
  • 16篇直肠癌
  • 16篇肠癌
  • 14篇结直肠
  • 14篇结直肠癌
  • 12篇散发性结直肠...
  • 11篇染色
  • 11篇染色体
  • 11篇肿瘤
  • 10篇基因
  • 6篇杂合缺失
  • 6篇肿瘤抑制
  • 5篇抑制基因
  • 5篇杂合性
  • 5篇杂合性缺失
  • 5篇肿瘤抑制基因
  • 5篇位点
  • 5篇结肠
  • 5篇肠肿瘤
  • 4篇杂合子

机构

  • 14篇上海市第一人...
  • 7篇山东省立医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6篇彭志海
  • 10篇裘国强
  • 8篇周崇治
  • 7篇贺林
  • 5篇张放
  • 5篇许世峰
  • 3篇徐延田
  • 3篇李大鹏
  • 3篇刘万清
  • 3篇柏邵春
  • 2篇王兆文
  • 2篇郑海涛
  • 2篇凌云
  • 1篇李光兵
  • 1篇唐华美
  • 1篇王晓亮
  • 1篇杨明智
  • 1篇樊军卫
  • 1篇张放
  • 1篇董剑

传媒

  • 4篇肿瘤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Chines...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散发性结直肠癌中SMAD4基因的突变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SMAD4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并探讨其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SMAD4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采用x^2检验;应用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研究SMAD4基因所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果SMAD4基因在83例散发性结肠癌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突变,平均突变率为10.8%。经x^2检验SMAD4基因突变率在肿瘤的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率为62.71%,其中发生突变的9例均存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论SMAD4基因的突变可能介导了散发性结直肠癌后期的发生发展。
许世峰李光兵李大鹏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
Screening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on 1q31.1-32.1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被引量:8
2008年
ZHOU Chong-zhiQIU Guo-qiangWANG Xiao-liangFAN Jun-weiTANG Hua-meiSUN Yu-haoWANG QuanHUANG FeiYAN Dong-wangLI Da-weiPENG Zhi-hai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结肠直肠癌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20q11—13区杂合性缺失精细定位
2009年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并对20q11-13区进行精细定位。方法收集1998年至199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20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在20q11-13区域另取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并对标本进行PCR分析。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精确定位。结果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即20q11-13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界定了两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20q11.2、20q12,并在该杂合性缺失区发现了抑癌基因E2F1、PMP24和MAFB。结论20号染色体有两个高频精细杂合性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许世峰徐延田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杂合性缺失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2S274位点杂合缺失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 (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当一条等位基因已经异常的抑癌基因发生杂合缺失可导致肿瘤的形成。本实验通过对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 2S2 74位点杂合缺失情况作一研究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微卫星DNA标记D2 2S2 74与 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 ,男 4 0例 ,女4 3例 ,年龄 31至 84岁 ,中位年龄 6 6岁。PCR产物在ABI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 3小时 ,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 .1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 χ2 检验 ,P <0 .0 5被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2 2S2 74 (2 2 q13.32 13.33)位点的杂合缺失率 34.0 4 %。直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5 0 % (9/ 18) ,高于近端结肠癌的 12 % (2 / 17) (P =0 .0 18) ,远端结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4 2 % (5 / 12 )较近端结肠的杂合缺失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 ,然而将远端结肠、直肠一起考虑 ,它们的杂合缺失率 (14 / 30 ,4 7% )高于近端结肠 (2 / 15 ,13% ) (P =0 .0 15 ) ,提示远端结肠、直肠癌与近端结肠癌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结论  2 2 q13.32 13.33区域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周崇治裘国强张放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杂合缺失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析比较有肝转移 117例与DukesC或D期无肝转移 5 0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特点、血清CEA水平、转移淋巴结、以及原发灶的病理类型和静脉侵犯。结果 以肝转移灶为首诊原因的有 2 1例 ,伴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远距离淋巴结转移及镜下静脉侵犯发生率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 。
杨明智彭志海王兆文裘国强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因素
散发性结直肠癌22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个等位基因已经异常的抑癌基因杂合缺失 (LOH)可导致肿瘤的形成。本实验研究结直肠癌 2 2号染色体杂合缺失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 83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与正常组织抽提的DNA用 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标记引物行PCR反应。产物在ABI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 ,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 .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 χ2 检验。结果  2 2号染色体平均杂合缺失率为 2 7.2 7% ,D2 2S2 80至D2 2S2 74 (2 2 q12 .2 -q13.33)区域表现出很高的杂合缺失率 ,以D2 2S2 80(2 2q12 .2 - q12 .3)和D2 2S2 74 (2 2 q13.32 -q13.33)两个位点最高 ,分别为 35 .0 9%和 34.0 4 %。在D2 2S2 74位点直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5 0 % (9/ 18) ,高于近端结肠癌的 12 % (2 / 1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8)。远端结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4 2 % (5 / 12 ) ,较近端结肠的杂合缺失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远端结肠、直肠癌的杂合缺失率 (14 / 30 ,4 7% )高于近端结肠癌 (2 / 15 ,13% ,P =0 .0 15 ) ,提示远端结肠、直肠癌与近端结肠癌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结论 在 2 2号染色体长臂上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
周崇治裘国强张放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22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抑癌基因
散发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分化及转移相关基因杂合缺失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 2号染色体上可能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位点。方法 以 2号染色体上 30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 83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 ,用ABIPRISM 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 ,检测各位点杂合缺失率 ,比较与肿瘤分期、分化的关系。结果  2 4个位点获得有效数据 ,平均遗传距离为 11厘摩 (cM) ,杂合缺失率平均为 15 16 % ,较高的有 2个位点 :D2S2 0 6 (2q33 37)的 32 0 8%和D2S36 4 (2q32 1)的31 0 3% ,其余位点的杂合缺失率均小于 2 0 0 0 % ;D2S14 2 (2q2 4 1)、D2S12 6 (2q35 )、D2S2 2 11(2p2 4 2 )、D2S30 5 (2p2 3 3)的杂合缺失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后 2个位点间的缺失有相关性。结论 已知几个错配修复基因位点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并无高频杂合缺失发生 ,D2S30 5 (2p2 3 3)到D2S2 2 11(2p2 4 2 )之间区域为整体性缺失 ,此区域和D2S14 2 (2q2 4 1)、D2S12 6 (2q35 ) 2个位点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提示存在未知的肿瘤分化和转移相关基因的可能。
彭志海张放周崇治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直肠癌肿瘤分化杂合子丢失肿瘤转移结肠肿瘤微卫星位点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7q21-22区杂合性缺失精细定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7q21-22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采用15对微卫星DNA标记7号染色体,在高频杂合缺失区另取5对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Prism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1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7q21-22区。对该区再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结论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的研究,在7号染色体发现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的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许世峰徐延田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杂合性缺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5p15区杂合性缺失精细定位
2008年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5号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取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和正常组织,先后应用分布于5号染色体上的16对微卫星DNA标记和5p15区D5S416附近的6对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h,以GeneSe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经5号染色体上的16对微卫星DNA标记的杂合性缺失分析,发现散发性结直肠癌5号染色体上有2个明显的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域,即染色体短臂上的D5S416位点和染色体长臂上的D5S428~D5S410区。进一步对5p15区的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遗传距离为1cM大小、跨越D5S416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区,该区的位点大致顺序是pter-D5S630-D5S1987-D5S1991-D5S1954-D5S1963-D5S416-D5S2114-D5S486。本组54例有效标本的杂合性缺失率达48.2%。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在5号染色体短臂存在1个杂合性缺失区域,即5p15.2—15.3,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许世峰李大鹏彭志海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杂合性缺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22q12区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2008年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30年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已高居西方国家死亡病因的第2位,中国的第4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发生的分子学机制包括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杂合性缺失可界定染色体上的最小缺失区域而发现新的抑癌基因。
许世峰徐延田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杂合性缺失染色体抑癌基因分子学机制恶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