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7B102008BABA7B09)

作品数:3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高明王子芳季轶群黄利玲耿彩英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养分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三峡库区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泥沙
  • 1篇坡度
  • 1篇侵蚀泥沙
  • 1篇酶活性
  • 1篇径流
  • 1篇库区
  • 1篇
  • 1篇不同坡度

机构

  • 3篇西南大学

作者

  • 3篇高明
  • 2篇王子芳
  • 1篇黄利玲
  • 1篇杨葳
  • 1篇季轶群
  • 1篇耿彩英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度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旱坡地不同坡度下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磷素的流失量均呈17°>9°>4°的趋势。地表径流中,颗粒态总磷流失量是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50~1.51倍。全磷主要吸附在泥沙中流失,磷素随泥沙的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85.0%~94.1%。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旱坡地磷素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季轶群
关键词:地表径流侵蚀泥沙坡度
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2011年
以重庆市北碚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多少顺序表现为水田变菜地,旱地变菜地,水田变果园,水田变旱地,旱地变果园;(2)水田变旱地、旱地变为果园后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而旱地变为菜地后有机碳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表现为旱地变菜地,水田变菜地,水田变果园,旱地变果园,水田变旱地;而2060cm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变化前为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于变化前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耿彩英高明陈晨
关键词:有机碳有机碳密度
重庆市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北碚区歇马镇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探讨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及试验室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郊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壤养分含量而言,0~60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均以水田最高;速效磷0~40cm以旱地最高,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40~60cm表现为:旱地>水田>菜地>果园;速效钾0~20cm以果园最高,其次是水田,再次是旱地,最后是菜地。土壤脲酶活性在0~20cm具体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cm具体表现为:水田>果园=菜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速效养分在各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性不明显(P<0.05)。
杨葳王子芳高明陈晨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