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2016)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晓凌高星陈福友李锋王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遗址
  • 2篇石器
  • 2篇石制品
  • 2篇旧石器
  • 1篇动物学
  • 1篇早更新世
  • 1篇山金
  • 1篇石器时代
  • 1篇水洞沟遗址
  • 1篇兔科
  • 1篇兔形类
  • 1篇偶蹄目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旧石器时代
  • 1篇旧石器时代晚...
  • 1篇脊椎动物
  • 1篇脊椎动物学
  • 1篇更新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巴塞罗那自治...
  • 1篇皇家安大略博...

作者

  • 2篇李锋
  • 2篇陈福友
  • 2篇金昌柱
  • 2篇王元
  • 2篇张晓凌
  • 2篇高星
  • 1篇张兆群
  • 1篇裴树文
  • 1篇徐欣
  • 1篇关莹
  • 1篇张双权
  • 1篇董为
  • 1篇冯兴无
  • 1篇刘德成
  • 1篇沈辰
  • 1篇张乐
  • 1篇陈虹
  • 1篇刘金毅
  • 1篇陈津

传媒

  • 3篇人类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石制品使用微痕多阶段成形轨迹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石制品微痕是进行石器功能研究、了解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重要考古证据之一。本文在以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多阶段燧石制品"刮骨"微痕实验,分阶段详细、直观地记录石制品刃缘使用微痕的最初形成与发展动态。实验研究表明,"刮骨"使用微痕迹随着使用时间长度的递增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使用微痕的发展与使用时间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函数关系。片疤破损自开始在一定时间段内呈连续发生状态,随后停止发展,是确认石制品是否经过使用的良好指示。磨圆表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及强的逐渐发育过程,可以反映石制品的使用时间和强度,也是判断使用微痕的重要参考依据。
陈虹张晓凌沈辰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被引量:25
2012年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m2,发现7个文化层,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陈福友李锋王惠民裴树文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刘德成张晓凌关莹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Panxianichthys imparilis gen. et sp. nov., a new ionoscopiform (Halecomorphi)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 China被引量:3
2015年
XU Guang-HuiSHEN Chen-Chen
关键词: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
气候变化与早期兔形类的演化:基于内蒙古Ordolagus新材料的研究
2021年
早渐新世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在欧洲称之为“大间断”,在亚洲则为“蒙古重建”。然而,关于渐新世哺乳动物各谱系的形态变化尚缺少详细探讨。兔形目是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低的类群之一,在全球的化石记录中很常见,尤其是在亚洲。渐新世时,许多古老的始新世兔形类灭绝并被更进步的类群所取代。内蒙古的新发现及对老标本的再研究使我们得以修订鄂尔多斯兔(Ordolagus)(亚洲常见的兔形类,可能源自中–晚始新世的戈壁兔Gobiolagus)。在内蒙古,我们识别出Ordolagus在早渐新世初期就已存在。与亚洲和北美的同期或稍早的兔形类的对比表明,Ordolagus具有一些显著的牙齿形态特征(p3下前边尖发达,颊齿完全高冠,p4–m2下三角座和下跟座舌侧相连等),这些也是现生兔形类的主要特征。Ordolagus中这些特征的出现与重大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同步。对亚洲早期兔形类的进一步研究,并参考其他小哺乳动物与区域气候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兔形类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作用。
安晓青张兆群
关键词:古近纪兔科分类学
山西轴鹿(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的新材料及轴鹿的演化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的体型相对较大,鹿角的主枝在第一和第二分叉之间的部分呈竖琴状并伴有螺旋形;眉枝较长,位于角环上方,但不靠近角环;第二枝和第三枝都较长,但第三枝更长;第一分叉的角度较大,第二分叉的角度则较小;纵向排列的沟棱角饰不发育。自山西轴鹿在山西的榆社盆地发现以后,陆续在晋南、陕西、江苏及云南等地区发现;最近在辽宁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早更新世堆积中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中鉴定出的新材料,使山西轴鹿的地理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东北。生物系统演化的支序分析表明,山西轴鹿是在最晚中新世至上新世之间从分布在内蒙古的秀丽轴鹿(Axis speciosus)支系上衍生出来的1个分支,到早更新世中期后消失。山西轴鹿与晚更新世出现在河南许昌遗址的灵井轴鹿(Axis lingjingensis)的系统关系最近,两者可能是时间种的关系。粗面轴鹿(Axis rugosus)只出现在早更新世,在保存了轴鹿特征的基础上第一分叉的位置有所降低,主枝变得颀长,与现生的白斑鹿(Axis axis)更相似。粗面轴鹿与白斑鹿组成姐妹群,粗面轴鹿可能是在上新世在华北从秀丽轴鹿支系衍生出来的,而白斑鹿可能是从粗面轴鹿迁徙到华南的居群中直接衍生出来的一个冠分支。
白炜鹏董为刘金远王元金昌柱刘思昭刘丽
关键词:早更新世
百色六怀山遗址周边新发现的旧石器被引量:2
2012年
六怀山遗址是百色盆地内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008年12月在其周边进行考查时,新发现旧石器地点3处,采集石制品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等;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等;石器毛坯主要为砾石,器型粗大,具有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鲜明特征。初步分析显示,新发现地点属同一时段人类活动的结果,进一步的工作将有助于了解旷野遗址人类行为特点,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内涵。
徐欣李锋陈福友黄鑫高星
关键词:百色盆地石制品
大连骆驼山金远洞埃楚斯堪熊(Ursus etruscus)新材料及中国Ursus cf. etruscus材料的简要回顾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系统描述了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第四层(L4)出土的熊科化石材料,并简要回顾了中国的似埃楚斯堪熊(Ursus cf. etruscus)化石材料。通过系统比较,认为金远洞L4和之前中国北方早更新世被归入Ursus cf. etruscus的材料(陕西蓝田公王岭的除外)同属于一类熊类,这种熊类和欧洲的埃楚斯堪熊(U. etruscus)最为接近,但又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因此建立一新亚种,即东方埃楚斯堪熊(U. e. orientalis subsp. nov.)。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比欧洲早更新世早期的圣瓦利埃埃楚斯堪熊(U. e. saintvallierensis)更加进步,而和早更新世中期欧洲的埃楚斯堪熊指名亚种(U. e. etruscus)以及西亚的维氏埃楚斯堪熊(U. e. verescagini)演化程度近似,但个体大小明显小于这两个亚种。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表现出一些和棕熊(U. arctos)近似的特征,如p4后内嵴明显内偏,可能为U. arctos的祖先。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和中国南方的亚洲黑熊(U. thibetanus)虽然属于不同支系,但在牙齿适应和个体大小上较为近似,可能有着相似的生态位,相互之间较为排斥。这可能是U. thibetanus和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呈现出南北分异格局的重要原因。
江左其杲刘金毅王元金昌柱刘思昭刘金远陈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