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508)

作品数:39 被引量:1,523H指数:26
相关作者:李玉娥万运帆高清竹张小全秦晓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碳贮量
  • 6篇贮量
  • 6篇温室气体
  • 6篇CDM
  • 6篇草地
  • 5篇土壤
  • 4篇造林
  • 4篇农田
  • 4篇清洁发展机制
  • 3篇稻田
  • 3篇影响因素
  • 3篇再造林
  • 3篇生物量
  • 3篇施肥
  • 3篇施肥处理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地利用
  • 3篇气体排放
  • 3篇温室气体排放
  • 3篇物量

机构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5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西南林学院
  • 3篇湖南省土壤肥...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中国林学会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准格尔旗气象...
  • 1篇准格尔旗水土...

作者

  • 20篇李玉娥
  • 16篇万运帆
  • 15篇高清竹
  • 13篇张小全
  • 9篇秦晓波
  • 6篇武曙红
  • 6篇林而达
  • 5篇王礼茂
  • 4篇盛文萍
  • 3篇何英
  • 3篇刘克樱
  • 3篇毕欣欣
  • 3篇陈先刚
  • 3篇杨凯
  • 2篇张一平
  • 2篇陆日东
  • 2篇杜凡
  • 2篇罗云建
  • 2篇郭志华
  • 2篇李俊清

传媒

  • 7篇林业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2005年中...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处理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NPKS、CK、NPK和NKM)的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稻田CH4和N2O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二者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单施...
秦晓波李玉娥刘克樱万运帆
关键词:长期施肥稻田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多代连栽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被引量:25
2006年
通过收集多代连栽桉树、落叶松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和土壤方面的数据,分析了不同代数间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并定量或定性分析了混交、施肥等地力维护措施对林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1代下降24%和10%,3代分别比2代下降39%和15%。地力维护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治连栽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下降,2代杉阔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比2代纯林提高69%和19%;2代桉树与相思属树种的混交林生物量比2代桉树纯林增加29%;施肥可使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提高22%。轮作和林下植被培育也能提高林分生物量,但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罗云建张小全
关键词: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排放(REDD)的各方观点及对策建议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REDD)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重要议题。从该公约的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以来,各缔约国就此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除在方法学等问题上...
毕欣欣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
关键词:REDDCDM
文献传递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栽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被引量:38
2007年
收集了有关杉木连栽的地力退化和连栽杉阔混交林的对比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表明,杉阔混交林土壤容重平均比杉木纯林降低5%;连栽杉木人工林随代数的增加呈现容重变大的趋势,2代比1代平均增加6%,3代比2代平均增加9%。这种容重的变化使看似具有可比性的对比样地之间失去了可比性,可能导致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的评价产生偏差。通过对这种容重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校正,对杉木连栽人工林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固定深度采样的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固定深度采样时,与对照的纯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平均低估6%和5%;杉木连栽引起的地力退化也被低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从1代到2代分别低估5%和7%,从2代到3代分别低估7%和8%。经t-检验表明,杉阔混交林与对照的杉木纯林、多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次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贮量的相对变化在土壤容重影响校正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
罗云建张小全
关键词:杉木连栽混交
藏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被引量:26
2008年
藏北地区地域广阔、地势高,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江河、气候及生态环境,甚至对全球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藏北地区有长期、连续记录的5个气象站点,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最低温度的升温率达0.79℃.(10a-1),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降水的年际波动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近40年藏北地区的气候有暖湿化趋势,这将有利于该地区的动、植物生长,但是该地区冰川冻土面积大,气温升高会引起冰川退缩和冻土层融化,又将给藏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盛文萍高清竹李玉娥万运帆杨凯
关键词:气候变化
降水空间插值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7
2005年
降水的空间分布信息在水资源管理、灾害预测预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然而,空间降水插值却一直是个难题,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如经度、纬度、高程、坡度、坡向、离水体的距离等,建立一个通用的降水插值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空间降水插值方法很多,优缺点和适用性不同。总体上,降水的空间插值方法有3类:整体插值法(趋势面法和多元回归法等)、局部插值法(泰森多边形法、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和样条法)和混合插值法(整体插值法和局部插值法的综合)。近年来,随着应用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方法如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等逐渐应用到降水插值中。另外,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插值方法及模型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插值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区域,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插值方法建立不同的插值模型。在各种插值方法中,兼具其它插值方法优点的混合插值法有利于提高降水插值的精度,是未来降水插值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何红艳郭志华肖文发
关键词:降水插值
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力被引量:51
2005年
分析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项目的利弊因素,阐述在我国开展CDM造林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对影响CDM碳汇市场主要因素的分析,估计了我国CDM造林项目的潜力。结果表明,在我国实施CDM造林项目是可行的,我国在第1承诺期CDM碳汇市场的份额估计最高可达20%。我国应尽快启动CDM造林试验项目,并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以及政策和方法学的研究。
张小全李怒云武曙红
关键词:可行性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皇甫川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05年
采用 1 961~ 2 0 0 0年连续 4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 ,分析黄河中游典型砒砂岩地区-皇甫川流域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皇甫川流域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 ,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6月~ 9月 ,这四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 76.7% ,形成河川径流的汛期。皇甫川流域年降雨量和汛期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且降雨量年际之间的波动很大 ;年均气温具有明显上升趋势 ,近 40年来年均气温升高了 0 .4℃ ;年平均风速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的。另外 ,皇甫川流域湿度指数总体变化具有降低趋势 ,而温暖指数则是大幅度增高。可见 ,皇甫川流域气候变化具有明显地干和热的趋势。
高清竹江源李立业
关键词:黄河砒砂岩皇甫川流域气候生物多样性生态建设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被引量:105
2008年
【目的】长期大规模翻耕和秸秆燃烧造成土壤有机质(SOM)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加上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应用,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有所回升,预计其将成为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量,估算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量,为制定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清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著作等,构建农田管理情景,分析各管理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土壤有机碳变化量的数据。根据中国农作制的分区,估算各区域及水田、旱地农田管理下的碳汇量,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农田仍为农田的层次(Tier)2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最后用Meta分析法估算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量。【结果】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不同。各种措施表现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增碳作用最大,达到0.889tC·ha-1·a-1;其次为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和免耕,分别为0.597、0.545、0.514tC·ha-1·a-1;施化肥的作用最不明显,仅为0.129tC·ha-1·a-1。这一结果明显高于IPCCTier2方法估算的结果。研究还揭示,不同管理措施在不同区域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黄淮海区、长江上中游区和西南区增加量较大,东北区增加量较小,在施化肥条件下东北黑土SOC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的年增长率和初始值之间呈很好的负相关,由此可得出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平衡值及固碳潜力。【结论】农田管理措施中,配施、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和免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SOC含量。其中,配施和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较大。
金琳李玉娥高清竹刘运通万运帆秦晓波石锋
关键词:农田管理IPCCMETA分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被引量:26
2009年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1 Tg=1012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张林王礼茂王睿博
关键词:碳密度碳贮量固碳潜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