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08)
-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宗华王宝华翟焕趁鲁国东何烈干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d2的分子标记及其连锁图被引量:1
- 2011年
- 无毒基因的克隆与变异监测可以为水稻抗病品种布局与利用提供重要信息。将菌株GUY11和FJ81278及其有性后代接种水稻品种Pi-d2及其亲本TP309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FJ81278含Avr-Pid2,有性后代在Pi-d2上的无毒、有毒分离比例符合1:1,推断FJ81278对Pi-d2的无毒性由单一基因座控制。通过SSR标记和转座子元件标记分析,确定Avr-Pid2定位于染色体7上,并获得了与无毒基因Avr-Pid2连锁的标记Propiz-t和ms7-27/28,它们与Avr-Pid2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1 cM、13.0 cM。这些标记的获得将Avr-Pid2限制在第7染色体上约420 kb物理距离范围内,为进一步的克隆奠定了良好基础。
- 翟焕趁王宝华鲁国东朱立煌王宗华
- 关键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子标记
- 稻瘟病菌菌株FJ81278中新发现的一个基因注释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对稻瘟病菌菌株FJ81278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一个新的特异基因MoHsbA编码的蛋白具有疏水表面结合蛋白A(HsbA)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组中另外7个基因编码的蛋白也具疏水表面结合蛋白结构域.稻瘟病菌中的HsbA蛋白聚集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个大的分支上,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转录组和EST数据库中HsbA的表达情况不同,但在菌株GUY11侵染阶段基因芯片中均表现为上调.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MoHs-bA在菌株FJ81278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但在附着胞阶段表达量相对较高,推测该基因与附着胞的形成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稻瘟病菌HsbA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翟焕趁连壁王杏杏王宝华鲁国东王宗华
- 关键词:稻瘟病菌转录组
- 稻瘟病抗病基因Pia的抗性分析及精细定位被引量:13
- 2011年
- 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持久抗性品种可以通过聚合不同类型的抗病基因而获得.利用中国10个地区的稻瘟病群体对日本鉴别品种(爱知旭)所持的抗病基因Pia进行了抗谱分析.该基因除了在江苏群体中表现为强效抗性之外,在其他群体中均表现为弱效抗性.利用爱知旭/Kasalath的F2作图群体,通过重组体筛选、精细定位以及共分离分析,将Pia位点界定于约90kb的物理区段内.利用日本晴的参考序列,在该区段内预测出具有抗病基因保守结构的4个侯选基因(Pia-1~Pia-4);相应开发出4个CRG(candidate resistance gene)标记(A17,A25,A26和A27)并进行了共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标记都与Pia位点完全共分离,而来源于Pia-4的A27为抗病亲本缺失的显性标记,且该标记位点与Pia及其侧翼标记位点不连锁.由此推断,包含Pia-4的区域并不在Pia位点,因而可以将其排除.利用上述3个共分离的标记,对日本、中国和IRRI(国际水稻所)开发的3套鉴别品种进行了抗病基因型与分子标记基因型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ia-3为最可能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下一步克隆该基因并了解其在稻瘟病抗性中的基础作用提供了依据.
- 曾晓珊杨先锋赵正洪林菲王玲潘庆华
- 关键词:稻瘟病抗病基因PIA基因型
- 湖北省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及无毒基因型分析
-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小种变异是导致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稻瘟病菌群体监测对水稻抗病品种的选用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在2008~2010年,从湖北恩施、宜昌和咸宁三大稻区分别采集分离...
- 曾凡松向礼波杨立军汪华史文琦龚双军喻大昭
- 关键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致病型
-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被引量:16
- 2009年
-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15和ZB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13与ZB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 李湘民兰波黄凌洪何烈干张天才黄瑞荣
- 关键词:稻瘟病菌抗瘟基因毒力频率
- 增施硅肥对水稻抗稻瘟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为硅肥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硅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中水稻剑叶叶倾角、叶面硅的微域分布及其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在抽穗期,施硅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处理下降8.9个百分点和3.4,其相对防治效果达27.64%;不施硅处理的剑叶叶倾角为16°,施硅处理的剑叶叶倾角显著小于不施硅处理,其差值为9°。施硅处理的健康叶片的哑铃状硅化细胞、乳突及其他表面部位的硅含量均高于不施硅处理,接菌后第5天,施硅处理叶片的硅化细胞、乳突及其他表面部位的硅含量有所上升,不施硅处理的明显下降。施硅推迟了POD和CAT对接种稻瘟病菌的响应时间,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硅处理的SOD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不施硅处理。[结论]在水稻生产中,展叶期之后硅仍能明显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 雷雨黄云杜哓宇李仁江
- 关键词:硅水稻稻瘟病菌抗病性
- 湖北省水稻近等基因系上稻瘟菌群体结构分析
- 稻瘟菌(Magnapotrhe grisea)小种变异是导致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稻瘟菌群体监测对水稻抗病品种的选用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在湖北恩施稻瘟病自然诱发
- 曾凡松史文琦杨立军张汉亦危金芬向礼波喻大昭
- 关键词:稻瘟菌遗传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