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博士后基金(o1-1)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赵炳辉曾炳芳谭瑞珍倪伟峰郭尚春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载体
  • 1篇愈合
  • 1篇人骨形态发生...
  • 1篇重组人骨形态...
  • 1篇重组人骨形态...
  • 1篇相对分子质量
  • 1篇骨形态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骨折
  • 1篇骨折固定
  • 1篇骨折固定术
  • 1篇骨折愈合
  • 1篇固定术
  • 1篇高相对分子质...
  • 1篇超高相对分子...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孙贵新
  • 1篇范存义
  • 1篇王金武
  • 1篇郭尚春
  • 1篇倪伟峰
  • 1篇谭瑞珍
  • 1篇曾炳芳
  • 1篇赵炳辉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接骨板修复骨折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骨折愈合药物载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