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GA06B202-2)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洪友夏成任宪刚朱战波谭磊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骨干教师创新能力资助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奶牛酮病对机体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奶牛场采集产后14 d、21 d的75头奶牛乳样和血样,通过酮粉法定性判定酮病,测定血浆β-羟丁酸(BHBA)、游离性脂肪酸(NEFA)和血糖(Glu)的含量,记录试验牛泌乳量、左方变位发生和受胎天数。结果显示:该牛场酮病发病率为41.33%;酮粉检测乳酮判定酮病效果假阳性为9.4%,假阴性为3.9%、准确率为89.2%±2.4%;泌乳量在产后14 d极显著低于同期健康组(P<0.01),而产后21 d酮病组比同期健康组降低4.3 Kg,但差异不显著;酮病组奶牛成功受精时间极显著长于健康组(P<0.01);酮病奶牛Glu极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NEFA和BHBA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奶牛发生左方变位前3-7 d的血浆BHBA水平达到酮病水平。结论:该牛场奶牛酮病发病率高.病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但多数在产后21 d能自我恢复;酮病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正常代谢;酮粉法假阳性高、特异性低,但假阴性率低、敏感性高和准确性较高,故它应广泛的用于现场快速诊断奶牛酮病。
- 孙照磊夏成张洪友舒适刘健男王博姚远寇利军孙志军史国纯
- 关键词:奶牛酮病泌乳量繁殖性能
- 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隐性酮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给奶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该病缺乏有效、实用的预防为主的药物。因此,本试验采用组方药物-"酮病制剂1号"防治隐性酮病,通过血液一些指标的变化,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该药防治奶牛隐性酮病提供科学依据。
- 张洪友唐晓艳李徐延夏成李修明徐闯
- 关键词:隐性酮病奶牛业制剂生产水
-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为了研究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35个分离株进行spa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方法在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采集奶牛乳房炎奶样,经实验室分离鉴定,从中择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PCR方法扩增spa基因的X区域,测序后根据数据库(http://www.ridom.de/spaserver/)进行分型。结果35株菌可分成11个型,分别为t521型有8株,t518型和t2788型各5株,t246型和t519型各4株,t359型和t2756型各3株,t189型t、224型t、267型t、2759型各有1株;同时发现3个新型,分别为t2788、t2756t、2759。结论研究显示spa基因分型方法具有快速、分辨力强、易于标准化等特点,可用于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分型及生态学等研究。
- 谭磊朱战波崔玉东任宪刚车车刘宇崔莉朴范泽
- 关键词: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