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作品数:751 被引量:4,199H指数:24
相关作者:吴怀宇陈欣林颜巧元杨小红程江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43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7篇医药卫生
  • 5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3篇农业科学
  • 30篇经济管理
  • 21篇电气工程
  • 2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生物学
  • 15篇文化科学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2篇机械工程
  • 1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化学工程
  • 9篇建筑科学
  • 9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电子电信
  • 6篇理学
  • 5篇社会学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矿业工程

主题

  • 85篇细胞
  • 44篇蛋白
  • 21篇疗效
  • 19篇血清
  • 19篇慢性
  • 19篇护理
  • 17篇炎症
  • 17篇预后
  • 17篇术后
  • 17篇通路
  • 16篇超声
  • 15篇凋亡
  • 15篇老年
  • 14篇信号
  • 14篇手术
  • 14篇缺血
  • 13篇腺癌
  • 13篇病患
  • 12篇乳腺
  • 10篇信号通路

机构

  • 131篇华中科技大学
  • 70篇武汉大学
  • 34篇三峡大学
  • 32篇武汉科技大学
  • 32篇湖北中医药大...
  • 2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4篇湖北医药学院
  • 20篇长江大学
  • 20篇湖北省妇幼保...
  • 19篇武汉理工大学
  • 16篇湖北工业大学
  • 1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2篇湖北省疾病预...
  • 1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2篇湖北省中医院
  • 12篇湖北民族大学
  • 11篇湖北大学
  • 1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15篇吴怀宇
  • 11篇陈欣林
  • 10篇杨小红
  • 10篇程江洲
  • 9篇朱霞
  • 8篇颜巧元
  • 7篇左秀然
  • 7篇王平江
  • 7篇胡东红
  • 6篇张玲
  • 6篇曹仕琼
  • 6篇杨盛力
  • 6篇朱红
  • 5篇侯永清
  • 5篇窦茂鑫
  • 5篇程磊
  • 5篇周晓蓉
  • 5篇蒋继贫
  • 4篇夏菁
  • 4篇李建华

传媒

  • 26篇海南医学院学...
  • 12篇河北医学
  • 12篇中国药房
  • 10篇护理学杂志
  • 8篇医药导报
  • 8篇湖北农业科学
  • 8篇中华实验外科...
  • 8篇中国药业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现代生物医学...
  • 8篇中国数字医学
  • 7篇河南中医
  • 6篇山东医药
  • 6篇中华器官移植...
  • 6篇公共卫生与预...
  • 6篇中国医药导报
  • 5篇中国实验方剂...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临床外科杂志
  • 5篇四川中医

年份

  • 44篇2023
  • 75篇2022
  • 88篇2021
  • 74篇2020
  • 90篇2019
  • 62篇2018
  • 51篇2017
  • 54篇2016
  • 54篇2015
  • 45篇2014
  • 46篇2013
  • 31篇2012
  • 14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7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造影联合糖类抗原125、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检测对子宫内膜癌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累及情况的评估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糖类抗原125(CA125)、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检测评估子宫内膜癌(EC)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累及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95例疑似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研究组(EC,n=43)和对照组(非EC,n=52)。比较两组基线资料、CEUS参数[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CA125、MLR水平,分析各指标对EC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累及情况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年龄、CA125、M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EUS参数RT、TT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RT、TTP呈降低趋势,CA125、MLR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宫颈间质患者RT、TTP低于未累及宫颈间质患者,CA125、MLR水平高于未累及宫颈间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TTP、CA125、MLR联合评估EC患者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累及宫颈间质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0.931,具有较高评估效能。结论CEUS参数RT、TTP与CA125、MLR联合评估EC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累及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毕颖刘晓丽王颖芳陈湘玲王飞
关键词:超声造影糖类抗原125
软件工程专业Java教学初探被引量:4
2012年
针对高校开设Java课程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问题。以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Java及其相关技术融入其中,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础知识、初级编程、Web编程和高级进阶,共4个阶段,层层深入的进行学习。
许庆炜徐兆佳杨莉
关键词:JAVA教学研究
麝香通心滴丸对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机制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评价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机制。方法:将140例患者按1∶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1例,完成66例;观察组脱落、失访4例,剔除1例,完成65例。两组患者参照指南给予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口服麝香通心滴丸模拟药,2丸/次,3次/d。观察组口服麝香通心滴丸,2丸/次,3次/d。均连续治疗24周。进行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室重构指数(LVRI);进行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6 MWT),Lee氏心衰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ST2(sST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对照组的74.24%(49/66)(χ^(2)=6.179,P<0.05);观察组LVEF,CO和LVRI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PW,LVM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 MWT多于对照组(P<0.01),Lee氏心衰、气虚血瘀证和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NT-proBNP,TGF-β1,sST2,MMP-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GF-1,VEGF,Ang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ng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没有发现服用麝香通心滴丸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IHF气虚血瘀证患者,可通过影响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因子,改善心室重构,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
吴刚余德龙李磊胡立群
关键词:缺血性心力衰竭麝香通心滴丸气虚血瘀证心肌纤维化血管再生心室重构
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集束化策略的形成及其应用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对20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进行集束化策略的预试验;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140例次经口气管插管且行常规口腔护理的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5月—9月我院ICU收治的140例次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集束化口腔护理作为干预组,采用口臭、口腔污染度及牙菌斑指数来评价病人的口腔状况,并通过护士访谈评价可行性,依据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评价安全性。[结果]干预组口臭、口腔污染度和牙菌斑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护士对集束化策略的可行性给予了肯定;仅有2例病人发生误吸呛咳现象。[结论]口腔护理集束化策略的应用,能有效改善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卫生状况,并一定程度上提高ICU护士对危重症病人口腔护理的重视程度。
曾铁英温淼淼赵梅珍
关键词:气管插管口腔护理循证护理口腔卫生状况
流式淋巴毒技术在预致敏肾移植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建立一种对于预致敏肾移植行之有效而特异敏感的流式淋巴毒(Flow-CDC)检测技术,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Luminex提示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SA)阳性的10例再次和多次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前免疫评估。供者淋巴细胞与受者血清孵育后加入兔补体,以碘化丙啶(PI)标记死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比。7例为传统CDC/Flow-CDC均(-),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2例为传统CDC(-)/Flow-CDC(+),经1~2周去敏治疗至Flow-CDC转阴后接受亲属活体供肾移植;1例为传统CDC(+)/Flow-CDC(-),经1次急诊血浆置换后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结果对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不同程度阳性的血清,Flow-CDC能准确检测出不同定量水平的淋巴细胞杀伤率。10例预存Luminex-DSA阳性受者均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混合性排斥反应2例,均治疗后痊愈。结论Flow-CDC检测准确可靠,值得在预致敏肾移植的术前免疫评估中积极应用。
丁韬李宁王璐冯豪郭志良朱兰陈刚
关键词:肾移植HLA配型流式细胞术
基于MAC-WD-CNN-MCNN模型的超短期负荷预测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充分挖掘电力负荷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提高超短期负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重聚类分析(MAC)、小波分解(WD)、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多路卷积神经网络(MCNN)的超短期负荷预测模型MACWD-CNN-MCNN。通过MAC方法筛选训练集样本,并采用WD算法对负荷进行频段分解,提取负荷细节特征,然后提出了MCNN网络结构,采用CNN网络和MCNN网络分别预测高低频负荷信号,最后通过小波重构输出负荷预测值。试验仿真结果表明,与CNN-GRU模型和MAC-WD-CNN-GRU模型相比,所提超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的RRMSE、MMAE、ssMAPE均更小,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程江洲潘飞鲍刚何艳陈奕睿
关键词:小波分解卷积神经网络超短期负荷预测
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清除的影响因素及其不良反应
2023年
目的:通过监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C_(min)),评估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清除的影响因素及其不良反应,为伏立康唑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给予伏立康唑预防及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36例,分析患者C-反应蛋白、白蛋白及肌酐与伏立康唑C_(min)的相关性,检测糖皮质激素处理后伏立康唑C_(min)水平的改变,并通过分层分析探究伏立康唑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36例患者中,男性77例(56.62%),女性59例(43.38%)。患者伏立康唑C_(min)与C-反应蛋白水平和肌酐水平呈正相关性(r=0.277,r=0.208);而伏立康唑C_(min)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性(r=-2.673)。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伏立康唑C_(min)显著降低(P<0.05)。伏立康唑C_(min)分层分析发现,与C_(min)为1.0-5.0 mg/L组相比,伏立康唑C_(min)>5.0 mg/L组患者视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χ^(2)=4.318,P=0.038)。结论:C-反应蛋白、白蛋白及肌酐水平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炎症及低营养状态可能抑制血液病患者伏立康唑的清除。有必要对使用伏立康唑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黄鹤归王海霖林奕凯易艳东刘敏董俊丽刘剑敏陈凡邓体瑛胡松
关键词:伏立康唑血液疾病C-反应蛋白白蛋白肾功能
压气机叶轮的逆向重建及其模态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压气机叶轮是离心式机械增压器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叶轮对增压器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增压器系统运行的高效性、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压气机叶轮的可靠性。利用逆向造型技术对某型离心式机械增压器压气机的叶轮进行逆向建模,得到了叶轮的三维模型。以此模型为对象,通过ANSYS完成了该模型的模态分析与计算,得到叶轮在自由、固定、原装三种支撑下的固有频率。通过实验分析了压气机叶轮模态,仿真与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了重建叶轮三维模型的有效性,为节约叶轮开发成本,缩短叶轮开发周期,提高叶轮设计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涛方亮
关键词:逆向工程增压器压气机叶轮模态分析
基于云平台的医院大数据中心构建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为深度挖掘现有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要,提出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医院大数据中心,主要从各系统数据关联情况、平台架构、应用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建立临床诊疗、业务运营等五大数据主题库,完善了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大数据中心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刘晶左秀然杨国良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HADOOP大数据
血管损伤后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诱导BMSCs分化参与血管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研究TGF-β1与BMSCs参与新生内膜修复的关系。方法选择右侧颈动脉内膜损伤的大鼠模型,实验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5组:损伤0h、3d、7d、14d、21d组)。选取实验组各时间点的损伤血管组织,采用HE染色了解内膜增生导致损伤血管的狭窄水平,同时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p-Smad2/3、Smad2/3蛋白的表达、BMSCs标记物蛋白(Nestin)的表达,并检测与增殖标记物Ki-67的表达关系。结果(1)血管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到新生内膜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损伤组7d、14d、21d组新生内膜增生显著,与时间呈正相关,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0h、3d组)未见新生内膜增生。(2)实验7d组的新生内膜中TGF-β1、p-Smad2/3、Smad2/3蛋白表达量开始升高,实验14d组达最高值,实验21d组表达量下降;且蛋白表达量与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阳性指数呈正相关。(3)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标记物Nestin蛋白仅在7d、14d组中表达,并与TGF-β1的表达量正相关。结论(1)TGF-β1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Smad经典信号通路;(2)损伤血管的重建可能与TGF-β1的分泌招募BMSCs集聚损伤处有关,并诱导BMSCs向内膜细胞分化,最终共同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
郑仕杰周敬群杨维华黄迪蔡金丹戴秋婷吕建峰
关键词:TGF-Β1/SMAD信号通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损伤
共7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