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8076)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金鹏康王晓昌王广华万俊力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絮凝
  • 5篇絮凝体
  • 5篇混凝
  • 4篇分形
  • 4篇腐殖酸
  • 3篇维数
  • 3篇铝盐
  • 3篇分形维数
  • 2篇形态学
  • 2篇有机物
  • 2篇天然有机物
  • 2篇混凝过程
  • 2篇混凝特性
  • 2篇腐植酸
  • 1篇点位
  • 1篇动力学
  • 1篇对数正态分布
  • 1篇英文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检测

机构

  • 10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广州市市政工...

作者

  • 10篇王晓昌
  • 10篇金鹏康
  • 2篇万俊力
  • 2篇王广华
  • 1篇刘杨
  • 1篇郭坤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净水技术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然有机物与无机悬浮物的混凝特性对比被引量:9
2005年
通过对以腐植酸为代表的天然有机物和以高岭土为代表的无机悬浮颗粒的混凝实验,分析对比了天然有机物和无机悬浮颗粒的混凝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的最佳pH在5~6之间,而高岭土的最佳pH值在7~8之间.在pH=5.0条件下,腐植酸的高去除率在等电点附近,说明吸附电中和是腐植酸混凝的主要作用机理,而高岭土的高去除率是中性条件下氢氧化铝网扫絮凝的结果.通过PDA对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腐植酸的混凝经历了稳定、脱稳、复稳、网扫絮凝四个阶段,而高岭土只经历了脱稳和网扫絮凝两个阶段.显微摄影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腐植酸絮凝体的分形维数随粒径增大而渐小,而高岭土絮凝体的分形维数随粒径增大而增加.
金鹏康王晓昌王广华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混凝过程絮凝体
絮凝体的DLA分形仿真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论文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进行了二维仿真模拟。对仿真模拟所得到的分形图像,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的尺寸增加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
金鹏康王晓昌郭坤
关键词:絮凝体仿真模拟分形维数
文献传递
无机悬浮颗粒的混凝特性和絮凝体形态学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研究了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无机悬浮颗粒体系的最佳混凝pH值在7~8之间,在低投药量时,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是主要的混凝机理,在高投药量条件下,则是卷扫絮凝起主导作用。絮凝体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都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在pH=7和以硫酸铝作为混凝剂的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最大粒径为0.3mm,对应的分形维数在1.78左右。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较小,但絮凝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加;当投药量过高时,网扫絮凝作用下的絮体结构松散,抗剪切能力差,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
王广华金鹏康王晓昌
关键词:絮凝体形态学分形维数
水中天然腐植酸的混凝过程和机理研究
本文针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一腐植酸的铝盐混凝处理过程,运用TOC、UV254作为评价处理效果的指标,通过PDA进行混凝过程在线监测,荧光检测法分析腐植酸与铝盐的结合状态,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中有机物...
王晓昌金鹏康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混凝絮凝体动力学
文献传递
引入分形维数的絮体粒径分布规律及其守恒关系被引量:9
2004年
采用显微摄影技术 ,通过混凝实验分析了腐植酸絮凝体的粒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腐植酸絮体的粒径呈现对数正态分布 .从混凝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 ,考虑到腐植酸絮体构造的不规则性 (分形维数 ) ,分析了颗粒数量、颗粒平均体积和标准偏差之间存在的守恒关系 ,该守恒关系可以大大简化基本方程的求解 ,更简便地预测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粒径分布 .
金鹏康王晓昌
关键词:腐植酸粒径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守恒
絮凝体的分形特征和致密型絮凝体形成(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传统混凝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特征 ,其分形维数 Df 与其密度函数ρ3∝ dp- Kp的指数Kp 之间具有 Df=3- 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步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模型参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分步成长的絮凝体是一个典型的分形 ,其分形维数取决于空隙率 ε和颗粒结合个数 m.降低 ε或提高 m均有利于提高 Df,使絮凝体由松散型向致密型过渡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操作模式 ,前者可以通过延长机械搅拌时间来实现 ,而后者通过造粒流化床实现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形成的球状颗粒的密度 ,但是前者所形成的团粒依然具有颗粒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其分形维数为 2 .4 0~ 2 .4 7;而逐一附着模式所形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 ,其分形维数接近于 3.通过讨论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 ,并将试验得到的致密型絮凝体密度和常规絮凝体密度进行比较 。
王晓昌金鹏康
关键词:形态学分形造粒流化床
腐殖酸—铝盐共聚络合反应特性被引量:13
2004年
 通过荧光检测法分析了不同pH条件下铝离子与腐殖酸分子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弱酸性(pH=5)条件下铝离子与腐殖酸的结合具有共聚络合反应的特征,而中性(pH=7)条件下铝盐主要发生自身水解,只有在水解产物浓度较高时才发生对腐殖酸的网扫絮凝作用。将腐殖酸的官能团按与铝离子具有同一反应速率的"点位"来归类,建立了多点位连续分布模型,模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弱酸性条件有利于腐殖酸与铝盐的共聚络合反应。
金鹏康王晓昌
关键词:腐殖酸荧光检测法
荧光淬灭法探讨三氯化铁与腐殖酸的混凝机理被引量:3
2010年
运用荧光检测和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在线监测技术对FeCl3与腐殖酸的混凝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eCl3投量的增加可使混凝去除腐殖酸的有效pH范围由弱酸性变成中性;在弱酸性条件下,FeCl3的水解产物主要为带正电荷的低、中聚合形态,吸附电中和以及共聚络合作用是FeCl3与腐殖酸的主要混凝机理;在中性条件下,FeCl3的水解离子和腐殖酸的主要官能团之间的络合作用与水解反应存在竞争,因此,FeCl3的水解产物对腐殖酸分子的吸附电中和及络合作用无法有效去除腐殖酸,而是通过氢氧化铁沉淀物对腐殖酸的吸附和网扫作用达到这一目的。
万俊力金鹏康王晓昌
关键词:腐殖酸三氯化铁水解
腐殖酸与铝盐的化学反应特性
运用荧光检测和光散射颗粒分析技术,分析对比了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腐殖酸与硫酸铝的化学反应特征。研究表明溶液pH对腐殖酸与铝盐的作用影响很大。在酸性pH条件下,铝离子与腐殖酸之间开始发生化学配位反应, 水中残余铝离子浓度与铝...
金鹏康王晓昌刘杨王忠贤
关键词:腐殖酸铝盐
文献传递
铝盐和铁盐对腐殖酸混凝特性的比较被引量:9
2008年
以TOC和UV254为指标,比较了不同条件下铝盐和铁盐对腐殖酸的混凝效果。PDA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弱酸性条件下,铁盐混凝稳定性优于铝盐。HPLC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可以有效地去除分子量大于1000的物质,且铁盐对大分子物质的去除更彻底。GC-MS分析结果表明,腐殖酸是以羧基和羟基为其主要官能团的苯环或多环类复杂大分子有机物,在弱酸性条件下,铁盐混凝对羧基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铝盐。但在pH为7.0的中性条件下,部分羟基和胺基类有机物不能被去除。
万俊力王晓昌金鹏康
关键词:腐殖酸铝盐铁盐混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