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36050)

作品数:40 被引量:215H指数:9
相关作者:蔡小舒刘建军宁廷保丰镇平李亮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理学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汽轮
  • 19篇汽轮机
  • 17篇蒸汽
  • 15篇湿蒸汽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6篇两相流
  • 6篇流场
  • 6篇静叶
  • 5篇直接空冷
  • 5篇透平
  • 5篇末级
  • 5篇空冷
  • 4篇低压末级
  • 4篇直接空冷汽轮...
  • 4篇空冷汽轮机
  • 4篇二次水滴
  • 3篇旋转失速
  • 3篇压气机
  • 3篇失速

机构

  • 16篇西安交通大学
  • 15篇上海理工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 1篇上海汽轮机有...

作者

  • 14篇蔡小舒
  • 9篇宁廷保
  • 8篇刘建军
  • 7篇宋延勇
  • 7篇牛凤仙
  • 7篇尚志涛
  • 7篇李亮
  • 7篇吴广臣
  • 6篇王新军
  • 6篇丰镇平
  • 5篇付经伦
  • 4篇王夕华
  • 4篇李国君
  • 3篇孙弼
  • 3篇聂超群
  • 3篇徐廷相
  • 3篇巫志华
  • 3篇张靖煊
  • 3篇高铁瑜
  • 3篇张弘

传媒

  • 11篇工程热物理学...
  • 5篇中国电机工程...
  • 5篇热力透平
  • 4篇动力工程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热能动力工程
  • 2篇热力发电
  • 2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中国粉体技术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 1篇中国动力工程...

年份

  • 2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14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透平静叶栅的气液两相流模化试验系统研制
2006年
建立了国内第一台基于实际透平湿蒸汽级静叶栅型线的气液两相流动试验台,基本可以完整模拟静叶栅内气液两相流中水相的演变过程,包括水膜的形成、运动及撕裂,粗糙水滴的二次雾化等。还研制了用光学方法测量叶栅前后有关水滴尺寸及其分布的一系列辅助装置。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十分有效。
杜占波毛靖儒孙弼王新军
关键词:蒸汽透平两相流
低速轴流压气机进口总压畸变与旋转失速关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在低速三级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自行设计了进口总压畸变发生装置,构造了稳态和动态测量方案,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尽分析.着重研究了进口总压畸变对压气机特性及失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气机失速点不仅与畸变强度有关,而且与畸变方位也相互关联;适当进口总压畸变会诱发压气机在失速前产生大尺度扰动,但没有对失速频率构成影响.
张靖煊童志庭聂超群
关键词:压气机总压畸变旋转失速
汽轮机排汽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将试验设计方法、响应面近似建模方法及优化算法与排汽系统参数化造型程序及CFD求解软件相结合,应用于汽轮机排汽系统优化设计与分析。并以300/600 MW汽轮机低压排汽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在两种入口条件下应用该方法对其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与原始排汽系统相比,优化后扩压性能有较大的改善,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排汽系统入口条件和几何参数都会影响优化结果。
陈川付经伦刘建军
关键词:参数化造型优化设计
透平级内动静干涉对凝结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研究了VKI-1透平级内动静干涉对凝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叶尾迹周期性通过动叶栅通道,影响动叶栅内蒸汽的过冷度,级出口湿度相应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湿度值在一个周期内有超过60%的时间大于定常计算得到的湿度值;动叶栅内熵增比定常计算结果大7.5%左右。
李亮丰镇平李国君
关键词:透平级
300MW直接空冷汽轮机低压末级湿蒸汽测量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直接空冷机组易受气象条件影响,运行时背压变化大,影响汽轮机的安全经济运行,但对直接空冷机组末级流场和湿蒸汽进行过实测研究鲜有报道。用联合探针对某300MW直接空冷机组低压缸末级流场和蒸汽湿度进行了测量试验,获得了不同背压等工况下的蒸汽湿度、水滴尺寸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沿叶高的分布。实测表明空冷机组低压缸不仅排汽湿度远低于湿冷机组,1次水滴的平均粒度也小于湿冷机组,且不存在2次水滴,测得的低压缸相对内效率与同期进行的热力性能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蔡小舒牛凤仙宁廷保吴广臣宋延勇尚志涛徐则林岑岺山郭养富张瑾李岗
关键词:汽轮机湿蒸汽探针
基于虚拟仪器及PXI技术的传感器标定被引量:5
2006年
为了借助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对叶轮机械各种测试技术的集成,本文将虚拟仪器及PXI技术运用于传感器的标定中。文中阐述了基于虚拟仪器及PXI技术的传感器静态特性标定系统的结构、标定方法、数据处理以及被标定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并与传统仪器组成的标定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虚拟仪器及PXI技术的传感器静态特性标定系统,比用其它手段更精确、快捷和方便,为虚拟仪器在叶轮机械试验测试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
付经伦周嗣京刘建军
关键词:虚拟仪器PXI技术传感器静态特性
缝隙吹扫对静叶出口二次水滴直径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在缝隙热气流吹扫条件下,利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对空心静叶尾迹区的二次水滴直径及直径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参数如下:进口空气湿度为7.94%,出口气流速度为170 m/s,缝隙宽度为1.0 mm,缝隙角度为45°,吹扫气流温度比主气流温度高50℃,缝隙位置分别位于静叶的内弧和背弧.试验结果表明:缝隙吹扫可以使静叶尾迹区的二次水滴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都有所减小,Sauter平均直径减小33.4%,且水滴直径分布范围变窄;吹扫压差越大,二次水滴的直径就越小,直径分布也越窄,有利于减轻或防止动叶的水蚀;静叶背弧上缝隙吹扫的去水效果优于内弧上缝隙吹扫的去水效果.
王新军卢澄李振光高铁瑜刘建成张俊博
关键词:二次水滴
汽轮机空心静叶去湿缝隙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在空气 -水膜两相流动试验装置上 ,试验研究了去湿缝隙几何形状和尺寸与缝隙去水效率之间的关系 ,得到了缝隙角度、宽度与去水效率的关系曲线 ;分析了空心静叶去湿缝隙的抽吸过程和机理 ;讨论了缝隙抽吸对叶栅通道内主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的缝隙角度可以提高缝隙的去水效率 ;存在一个去水效率较低的缝隙宽度范围 ,在本试验条件下 ,相应去水效率较低的缝隙宽度为 1.0~ 1.5mm ;另外 ,将缝隙进口前端边缘加工成带有半径为 1mm的过渡圆角 ,可以将缝隙去水效率提高 5 %以上。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空心静叶去湿缝隙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及合理的缝隙结构形状与尺寸。
王新军高铁瑜徐廷相
关键词:汽轮机空心静叶
基于双流体模型的湿蒸气凝结流动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13
2007年
建立湿蒸气凝结流动的双流体模型,考虑了湿蒸气汽液两相流动中相间速度滑移、耦合以及湍流扩散作用的影响。针对蒸汽透平叶栅中流动的湍流特性,在单相湍流计算中数值模拟精度相对良好的两方程SSTk-ω湍流模型基础上,参照颗粒湍能输运方程理论,推导建立了湿蒸气两相流动SSTk-ω-kp湍流模型,模型中引入了液相粘性、导热及扩散系数等拟流体概念。对一直列叶栅中存在自发凝结的湿蒸气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中心截面相比,端壁附近汽流首先出现大量凝结核,并较早恢复到平衡状态,由于涡系结构的存在使得沿叶高汽液两相叶栅出口马赫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建立的模型提高了湿蒸气凝结流动三维数值模拟的精度,更好地揭示叶栅中凝结流动的相间作用。
吴晓明李亮李国君丰镇平
关键词:透平叶栅双流体模型数值模拟
MPI环境下并行程序准确性验证及效率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把已有的串行数值模拟程序改编成消息传递接口(MPI)下并行环境的并行数值模拟程序,模拟了基于NASA-TP1680单级透平的4种不同组合的流场,验证了并行程序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并行效率.同时,分析了影响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江小松刘建军
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数值模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