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ZW011)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罗惠缙周彩云刘智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遗民
  • 3篇文学表达
  • 2篇遗民情结
  • 2篇诗学
  • 2篇诗学阐释
  • 2篇情结
  • 2篇主题
  • 2篇文学主题
  • 2篇补史
  • 1篇修禊
  • 1篇续编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精神
  • 1篇艺术特征
  • 1篇真率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诗话
  • 1篇气象

机构

  • 10篇吉首大学

作者

  • 10篇罗惠缙
  • 1篇周彩云
  • 1篇刘智

传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湖南省美学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
2011年
"以诗补史"观念经黄宗羲发轫后,王国维成为真正的实践者。王国维诗、史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906年前后萌芽;辛亥东渡旅居日本期间,诗与史的关系逐渐明晰;1912年《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正式形成。王国维以《湖山类稿》参核南帝后北狩事及《颐和园词》、《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等诗歌创作是"以诗补史"实证的体现。"以诗补史"与"诗不可兼史"、"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等共同构成了"诗史互证"体系,可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文艺学中的体现。此法是一种普遍性的研究法则被同时代人如杨钟羲、陈寅恪、邓之诚、孟森等共同体认,被浦江清直接继承。王国维的"以诗补史"论一方面符合学术趋向的选取和儒家诗教传统复兴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实践其道统担当、学统承续的"文化遗民"心境的手段和方式。
罗惠缙
关键词:诗学阐释
希社遗民关于孔子的宗教想象与文学表达
2011年
希社是高翀等遗民于民初发起成立的一个文人社团。希社遗民用思想家的眼光及思维品评孔子,认为孔子是教主、宗教家,由此对尊孔的缘由、方法、目的作了依次递进的分析。希社遗民还用诗、文等抒发了对孔子、孔教的景仰之情,表达了对孔林、孔庙的虔诚膜拜,既呈露了遗民之思,又希望能在学术寖衰时振兴孔教和学术。希社遗民的宗教想象与文学表达凸显了他们的文化担当、文化赓续之决心。
罗惠缙
关键词:孔子孔教文学表达
民初遗民诗话的民族意识探析——以魏元旷《蕉庵诗话》为中心
2010年
民初诗话具有浓厚的遗民情结。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罗惠缙
关键词:民族意识遗民情结社会变迁
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同题群咏是指对同一诗题、题材或事件集体进行吟咏。民初遗民诗词同题群咏对象多样,表现形态各异。主题思想总体为抒发遗民情怀,具体表现在遗民情结、隐逸思想、志节追求和颂寿怡情之乐四方面。在艺术特征上,有明显的意象指向性,重点关注主题意象、典故意象以及意象扩大、意象转换等;题咏方式区别于通常的诗歌唱和,以共鸣,或有感而发,或借题发挥形式出现,部分群咏诗词时间跨度长。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既是对传统诗歌唱和的继承,也是文学抒情表达方式的新趋势。
罗惠缙
关键词:艺术特征
气象:王国维画论艺术精神
2011年
"气象"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重要的文论术语,涵括景物、意象与规模、悲剧体验、天真自然等主要内涵,它亦是王国维画论艺术的总精神追求和评价标准。王国维的"气象"画论超越了传神、气韵、骨气的单维度表达意义,更强调规模、惊心动魄、气势开张、雄浑、刚性、壮观等意境,这与他对"优美"、"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的理解相关,也是他将西方美学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融合起来的结果。"气象"是王国维为中国画评艺术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罗惠缙刘智
关键词:气象画论艺术精神
以九老会为首的怡老会社主题探论被引量:2
2011年
自白居易等人的"香山九老会"出现后,九老会成为一个象征、模拟符号被文人们记起、效法或沿袭,宋代文彦博洛阳耆英会后,九老会与耆英会、真率会结缘,沿九老系列、耆英真率系列发展,中唐以后至近现代以九老、耆英、真率等命名的会社达60余个之多,它们整体上归属于怡老会社。九老会等会社以朋辈型、家族型、隐逸及遗民型三种类型呈现于世,其文学主题为:借诗酒唱和,表现颐养天年的朋辈意趣;亲故欢娱、敦睦颂德的家族、门生故旧聚会;文人雅士的隐逸情结抒发,但当社会易代时,"怀道抱德不用于世"的逸民追求转变为对社会"废兴"的感慨,使得部分怡老会社楔入了存身全志的遗民情结。
罗惠缙
关键词:文学主题
主题选择与文学表达的差异性——京、沪1913年上巳日三场修禊诗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1913年上巳日京沪两地同时出现了三场修禊诗,它们在共同模拟兰亭禊集,表达对自由、旷达与快意生活的追求,抒发出人生易逝、生命难再的慨叹的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选择和表达方式:梁启超的禊集在古今、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表达出洞穿时空的历史感悟与人生的感慨;淞社和超社的禊集更多关注社会鼎革导致的君臣伦理、文化意义的变革,借用诗歌怡情的手段,较多地用来讽政,流露出明显的遗民情结。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群人对文学本质、功能的不同认识及文学的表达方式、实现途径的选择不同。
罗惠缙周彩云
关键词:文学主题文学表达
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
"以诗补史"观念经黄宗羲发轫后,王国维成为真正的实践者。王国维诗、史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906年前后萌芽,辛亥东渡旅居日本期间,诗与史的关系逐渐明晰;1912年《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正式形成...
罗惠缙
关键词:诗学阐释
文献传递
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以《淞滨吟社集》为中心被引量:3
2008年
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以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罗惠缙
关键词:文学表达遗民情结
希社新乐府与民国二十年代的政治讽喻——以《希社中兴续编》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10年
希社是高翀等民初遗民在上海发起成立的一个文人社团,《希社中兴续编》甲子(1924)年社课以"吊新战场文"、"走马灯歌"、"共和新乐府"、"五大伟人咏"、"共和竹枝词"等为主体,通过对民初总统虚伪、贪婪的描写,表达对民初政局动荡的不满。希社遗民以新乐府形式叙写民国二十年代的社会场景,接续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和文学精神,拓展了元白新乐府的讽喻内容和范围。
罗惠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