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30052)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傅永军尚文华蔡祥元陈治国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道德情感
  • 2篇哲学
  • 2篇情感
  • 1篇道德法则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伦理
  • 1篇德性伦理学
  • 1篇颠覆
  • 1篇心灵
  • 1篇信仰
  • 1篇形而上学
  • 1篇性伦理
  • 1篇性伦理学
  • 1篇儒家
  • 1篇善恶
  • 1篇上帝
  • 1篇神秘主义
  • 1篇神学
  • 1篇苏格拉底

机构

  • 7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傅永军
  • 2篇尚文华
  • 1篇陈治国
  • 1篇蔡祥元

传媒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理论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督教信仰的理性诠释——康德“哲学释经原理”批判被引量:2
2012年
康德将宗教信仰局限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进行诠释,他批判"教义性诠释",肯定"真理性诠释",从纯然理性出发,提出自己的哲学释经原理。主张对宗教信仰的诠释只能理性地进行而不能诉诸诠释者内在的主观情感,诠释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和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让人获取真正的信仰。康德的"哲学释经原理"放弃了信仰主义立场,将对基督教的诠释完全架构在自己的理性分析结构和诠释框架之中,解构了文本和作者的价值,把文本的意义解释为诠释者自己已有理念范型的投射,有导致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危险。而事实上,诠释活动是诠释者、文本以及作者之间互为主体的交往行动,这种交往行动以趋向真理为诠释的责任,它借助诠释者、作者和文本共同处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社会交往规范和知识范型,将文本所负载的意义昭示出来,而意义的真理性就存在于交互主体的理性共识之中。
傅永军
关键词:信仰善恶交往行动
君子:先知还是师儒?被引量:3
2013年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把儒家君子等同于犹太先知,认为儒家君子拥有犹太先知的两个基本品性:个人心灵自由和超凡魅力。因此,儒家君子应该像犹太先知一样,承担宣昭真理的职责。借助这种阐释,狄百瑞断言,传统儒家的困境在于:儒家君子批评朝廷的不义,为"天道"代言,但儒家的使命既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没有宗教超越的依据,从而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身份困顿和使命幻灭双重打击。狄百瑞的观点并不成立。犹太先知和儒家君子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知识分子。犹太先知处在上帝与君王之间,能够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天意的知晓者;而儒家君子则是一些精通历史、典籍、礼仪和伦理纲常的知识分子,是圣意的顺从者。儒家君子只能担当"师儒"角色,成为"帝师"是他们的最高理想,而犹太先知更类似今日的公共知识分子,对政治统治和不公正的社会秩序持批判态度,代表着永恒的"大道"和天地良心。
傅永军
关键词:君子先知儒家
康德对奥古斯丁“恩典”概念的批判与颠覆被引量:1
2011年
理解善恶问题是宗教哲学的一项重要主题。作为欧洲思想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奥古斯丁与康德意识到恶之产生与人之本性败坏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主张思想的任务就是要为本性复归其本位提供一种恰当的理解。但是,基于何种立场处理善恶问题,他们两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奥古斯丁以上帝的恩典来解决本性的复归问题,而康德却批判恩典,将道德法则/道德情感作为出发点来重建人之向善的禀赋。通过对两人出发点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思想关联及其论辩的价值与意义,进而达到对康德哲学与基督教间深度关联的批判性理解。
尚文华傅永军
关键词:本性恩典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与心灵改善--兼论康德理性宗教的道德奠基被引量:3
2012年
康德将他的理性批判事业推广到宗教领域,限制宗教于纯然理性界限之内。"道德上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成为批判的宗教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匍匐在信仰之下的理性依靠信念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联系道德信仰由实践理性来解决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实践理性,证明了道德情感是一种尊重理性自律而产生的对道德法则敬重的情感,又以"动力—关切—准则"三个连贯的概念分析道德的纯粹性,并依据"责任"概念批判基督教伦理原则——"爱的诫命",最终基于人之有限性原则证成人只能在实践理性所限定的道德领域实现弃恶从善的心灵转变。康德所完成的批判考察,理性地解决了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奠定了必要的理性基础。
傅永军尚文华
关键词:道德法则道德情感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解构与神学的三重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解构在其存在之思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种解构工作与基督教神学之间至少存在着三重密切关系。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来源而言,弗莱堡早期海德格尔的"宗教课程"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已经预示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断解构;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向度而言,尽管解构工作的神学指向并不完全清晰、始终一致,但是透显出要求由某种"宗教诗学"代替传统宗教神学和宗教哲学的趋向;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意义而言,虽然它对20世纪西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广泛影响,但是对这种解构工作的神学运用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陈治国
关键词:形而上学解构神学
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西方哲学在诞生之际与其神话宗教传统有何种关系,这是希腊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另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断裂。本文通过区分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的三种思想倾向,即神秘主义、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尤其是有关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的区分,将有助于刻画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蔡祥元
关键词:哲学宗教神秘主义
全球伦理与孔子的德性之思——《全球伦理宣言》再省思
2012年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傅永军
关键词:全球伦理孔汉思金规则德性伦理学孔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