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ZK2013006)

作品数:6 被引量:10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强刘剑宇张强顾西辉孙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宿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7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鄱阳湖
  • 5篇水文
  • 5篇鄱阳湖流域
  • 5篇湖流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径流
  • 3篇水文模型
  • 3篇不同时间尺度
  • 2篇流域
  • 2篇流域径流
  • 2篇径流影响
  • 1篇带宽
  • 1篇需水
  • 1篇生态流量
  • 1篇生态水位
  • 1篇生态需水
  • 1篇水文气象
  • 1篇气象
  • 1篇最小生态需水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宿州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刘剑宇
  • 6篇张强
  • 3篇顾西辉
  • 3篇孙鹏
  • 3篇张强
  • 2篇方朝阳
  • 2篇邓晓宇
  • 2篇慈晖
  • 2篇张强
  • 1篇江涛
  • 1篇涂新军
  • 1篇肖名忠
  • 1篇陈晓宏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湖泊科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第十三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影响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
刘剑宇张强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径流水文模型不同时间尺度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信江流域径流影响模拟被引量:7
2014年
以1960-1990年为基准期、1991-2005年为影响期,使用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水文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信江流域径流的影响及其各自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相对于1960-1990年,1991-1995、1996-2000年的年平均径流深分别增加了271.9和246.3 mm,2001-2005年的年平均径流深减少64.1 mm。其中,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量在65.6%~88.0%之间,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在12.0%~34.4%之间。2)人类活动对极值流量有影响。在影响期,年最大7 d平均流量和最大15 d平均流量模拟值大于对应的实测极值流量。3)在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是引起20世纪90年代信江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下降;人类活动包括植树造林、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修建,是影响流域径流变化的次要原因。
邓晓宇张强张强孙鹏
关键词:径流气候变化HSPF
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鄱阳湖水文特征,建立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研究将频率95%对应的水位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根据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曲线,得到对应的鄱阳湖湖区面积为1 503.9 km^2。通过折算将水面蒸发转换成湖面蒸发,得到湖面净蒸发量为483.09 mm,湖区年最小生态耗水为7.3亿m^3。采用计算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方法计算出湖生态需水,运用最小月平均流量法、逐月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等,对出湖河道生态需水进行计算,并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比较得出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更适合确定鄱阳湖出湖最小生态流量,得到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77.1亿m^3,最终得到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84.4亿m^3。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流域生态保育、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刘剑宇张强孙鹏顾西辉方朝阳
关键词: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TENNANT法
基于变带宽核密度估计的鄱阳湖生态水位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鄱阳湖流域水文过程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产生显著变异,湖泊生态系统适应了变异前出现频率较高的水文条件。采用多种变异诊断法对湖泊水位进行综合变异检测,采用变带宽核密度估计法对变异前日水位序列进行拟合,取概率密度最大处水位作为生态水位。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位于1979年发生弱变异,变异后湖泊平均水位上升0.5 m;2变带宽核密度估计是用于研究鄱阳湖变异前水位序列概率密度最大处水位的最佳统计方法。3变异后,5-6月份生态水位满足率显著减小,平均生态水位满足率不足50%。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生态保育、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刘剑宇张强顾西辉肖名忠慈晖
关键词:生态水位核密度估计鄱阳湖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基于气象和水文干旱的二维变量干旱状态基础上,通过一阶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二维变量干旱状态进行频率、重现期和历时分析,建立水文气象干旱指数,从干旱灾害形成、演变和持续3方面对干旱灾害进行研究,同时预测未来6个月非水文干旱到水文干旱的概率.结果表明:(1)修河流域在干旱形成中危害大,抚河流域和修河流域在干旱演变中危害大,赣江流域和饶河流域在干旱持续中危害大;(2)鄱阳湖流域状态4(气象、水文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为0.30,连续湿润或者干旱的概率最大,湿润状态(状态2)与水文干旱(状态4、状态5(气象湿润、水文干旱))的相互转移概率最低;(3)在长期干旱预测中,鄱阳湖流域从状态2转到状态4和状态5的平均概率为0.11,属最低,而状态1(气象、水文无旱)和状态3(气象干旱、水文湿润)到达状态4的概率为0.23,发生概率最大.修河流域在非水文干旱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状态的平均概率为0.28,是"五河"中最高的,而赣江流域在正常或者湿润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的概率最低,为0.18,该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的抗旱减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孙鹏张强涂新军江涛
关键词:干旱预测鄱阳湖流域
水文变异条件下鄱阳湖流域的生态流量被引量:34
2015年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鄱阳湖流域水文状况发生变异。河流生态系统适应了变异前的水文状况,变异后势必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基于此,采用8种变异检测方法对水文变异进行综合诊断,阐明水文变异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15种概率分布函数分别拟合5站各月变异前日流量序列,最终确定5站点各月最优分布函数及所对应的概率密度最大处的流量,即得河道内生态流量。研究表明:(1)抚河于1962年发生弱变异,赣江、修河于1968年发生中变异,信江、饶河于1991年发生弱变异;(2)变异后,赣江、信江、饶河、修河生态需水满足率平均上升11%,抚河生态需水满足率下降32%;(3)水文变异增加提高生态需水满足率,水利工程建设降低年均生态需水满足率、提高干季生态需水满足率。高森林覆盖率提高干季生态需水满足率,对年均生态需水满足率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区域水资源规划与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刘剑宇张强张强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态流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影响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
刘剑宇张强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径流水文模型不同时间尺度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定量分析被引量:39
2016年
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影响及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1970-2009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3%和27%.气候变化是饶河、信江和赣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修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又有不同,人类活动为干季(11月到次年2月)径流增加和湿季(4-6月)径流减小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78.9%和82.7%.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防洪抗旱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刘剑宇张强张强邓晓宇慈晖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径流水文模型不同时间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