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475)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王迎超严细水牟泰安靖洪文张成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隧道
  • 1篇地表沉降
  • 1篇地应力
  • 1篇断面巷道
  • 1篇压力拱
  • 1篇岩爆
  • 1篇圆形隧道
  • 1篇深埋
  • 1篇失稳判据
  • 1篇塌方
  • 1篇特厚煤层
  • 1篇突变模型
  • 1篇浅埋
  • 1篇浅埋隧道
  • 1篇巷道
  • 1篇煤层
  • 1篇煤巷
  • 1篇控制研究
  • 1篇尖点突变
  • 1篇尖点突变模型

机构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江苏省水文地...

作者

  • 3篇王迎超
  • 2篇严细水
  • 2篇靖洪文
  • 2篇牟泰安
  • 2篇张成林
  • 1篇蔚立元
  • 1篇贾彪
  • 1篇尚岳全
  • 1篇徐兴华

传媒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煤炭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深埋圆形隧道的压力拱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针对压力拱存在概念不明确的问题,阐述了隧道中压力拱的概念,指出压力拱是一条受压的曲线,隧道开挖后会形成一次开挖压力拱,当围岩出现拉应力时会导致二次开挖压力拱出现。然后,在现有深埋圆形隧道解析解基础上,将地应力分为静水压力、双向常应力、与深度成正比三种情况进行压力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地应力为静水压力情况,一次压力拱和隧道的轮廓线重合;对于地应力为双向常应力情况,一次压力拱和水平与竖向应力比有关,还和受拉判断标准有关,当竖向应力是水平应力的3倍以上时,拱顶将产生拉应力,且压力拱和隧道轮廓线间的受拉体随其值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地应力与深度成正比情况,一次压力拱的特性和地应力为双向常应力情况类似,隧道顶部受拉时的水平地应力与竖向地应力比值要小于0.2。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压力拱宜以最小主应力受拉为判断标准。
王迎超严细水靖洪文蔚立元牟泰安
关键词:压力拱圆形隧道地应力
基于FLAC^(3D)分区赋值的煤巷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大断面特厚煤层巷道支护困难及数值模拟中围岩参数的合理选取问题,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巷道不同部位围岩的真实强度,并基于"分区赋值"思想研究大断面特厚煤层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选取与之相符的松动圈支护理论进行控制设计,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得出的松动圈厚度分别为1.51m、1.57m和1.6m,三者基本吻合;无支护时围岩变形均匀地向巷道空间发展,顶板易发生整体性垮落,围岩位移主要由松动圈范围内围岩碎胀变形引起;数值模拟表明支护方案形成组合拱的厚度与预期结果相符;工程应用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说明松动圈支护理论能很好的解决大断面特厚煤层巷道的支护问题。
贾彪张成林
关键词:特厚煤层大断面巷道
降雨作用下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塌方机制被引量:21
2012年
为揭示降雨作用下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塌方机制,基于突变理论,建立浅埋隧道塌方的尖点突变模型.考虑不同本构关系的隧道围岩组合,分别推导双层应变软化介质、单层应变硬化介质及应变软化介质组合的围岩失稳力学判据,分析诱发塌方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雨水入渗作用下浅埋隧道塌方机理.以马鞍山隧道为工程案例,运用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浅埋隧道塌方突变预测.研究表明,浅埋隧道塌方力学判据可有效用于塌方机制分析,用地表沉降数据预测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塌方更为合理和符合实际.
王迎超尚岳全严细水徐兴华
关键词:降雨塌方尖点突变模型失稳判据地表沉降
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被引量:9
2014年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其进行有效预测预报一直是地下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c/?t、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岩石脆性指数Is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将各指标的权重问题转换为由现场实测数据来求解各指标属性重要性问题。然后,基于社会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功效系数法,针对各指标对岩爆的影响特征,构建其功效函数,最终建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对岩爆发生可能性及其烈度进行预测预报。运用所建模型对国内外一些典型地下工程岩爆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并与集对分析模型、物元可拓模型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RS-功效系数模型评价结果可靠、精度较高且现场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王迎超靖洪文吉咸伟牟泰安张成林
关键词:岩爆粗糙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