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755)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欧阳密项文勤张诚张玉建罗英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篇电荷
  • 1篇电荷转移
  • 1篇电子结构
  • 1篇氧化硅
  • 1篇有机硅
  • 1篇原子氧
  • 1篇杂化
  • 1篇杂化材料
  • 1篇致动
  • 1篇溶剂
  • 1篇溶剂化
  • 1篇溶剂化效应
  • 1篇溶胶
  • 1篇溶胶-凝胶
  • 1篇树枝状
  • 1篇双极性
  • 1篇子结构
  • 1篇化合物
  • 1篇光材料
  • 1篇光学

机构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台州学院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作者

  • 2篇张玉建
  • 2篇张诚
  • 2篇项文勤
  • 2篇欧阳密
  • 1篇金燕仙
  • 1篇刘庭芝
  • 1篇多树旺
  • 1篇周延春
  • 1篇李美栓
  • 1篇罗英
  • 1篇胡彬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具有双极性端枝的3D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Friedel-Crafts和Suzuki等反应合成了4种由核心和D-π-A双极性端基组成的3D结构类树枝状化合物,并采用热重分析(TGA)、差热扫描量热分析和循环伏安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核的引入大大降低了端基D-π-A固态时分子间的聚集效应.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导致化合物溶剂化效应的产生,且其发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变化而改变,呈现正、负溶致动力学现象.
胡彬欧阳密张玉建项文勤张诚
关键词:树枝状双极性溶剂化效应
D-A结构的9,9-二芳基芴类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被引量:6
2011年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三苯胺结构为核心的具有推电子-拉电子(D-A)结构的9,9-二芳基芴类有机小分子.研究了介质极性对吸收与发射光谱行为的影响及分子结构与其发光能力的关系.该类化合物荧光发射波长范围在430-530nm.并在特定极性溶剂中观察到双重荧光现象.溶剂效应显示该类化合物随着介质极性的增加,分子内电荷转移态(ICT)的荧光发射峰波长先红移后蓝移且荧光强度降低,表现出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行为.该类化合物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位于-5.24--5.50eV,且可以通过改变取代基电负性的强弱来调节.所得化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2-206°C,热重分析(TGA)表明化合物的热分解温度都在400°C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欧阳密项文勤张玉建金燕仙张诚
关键词:光致发光分子内电荷转移
有机硅/二氧化硅杂化涂层抗原子氧侵蚀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一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乙醇为溶剂,盐酸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分子级复合的SiO2杂化有机硅树脂,浸涂在聚酰亚胺表面干燥后获得了透明致密的涂层。采用自己研制的空间综合环境地面模拟设备对试样进行了原子氧暴露实验。测试表明,溶胶-凝胶制备的有机硅/SiO2涂层抗原子氧侵蚀性能优异,抗原子氧侵蚀性能比聚酰亚胺基体提高了2个数量级以上。经AO暴露后的杂化涂层质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经FTIR和XPS分析表明,在原子氧暴露后涂层表面产生的是SiO2陶瓷层。SEM分析表明无涂层的聚酰亚胺原子氧暴露后表面非常粗糙,表面呈现地毯状形貌而涂覆涂层试样暴露前后表面形貌没有发生变化。采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涂覆有机硅/SiO2涂层试样分析表明,原子氧暴露前后试样表面的光学性能也未发生变化。实验证明,制备抗原子氧侵蚀的防护涂层的溶胶-凝胶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树旺宋密密刘庭芝罗英李美栓周延春
关键词:原子氧SIO2溶胶-凝胶杂化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