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28204)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大可何海伦刘晓辉宋迅殊李熠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吕宋
  • 2篇吕宋海峡
  • 2篇海表
  • 2篇黑潮
  • 1篇大涡模拟
  • 1篇低频变化
  • 1篇东中国海
  • 1篇盐度
  • 1篇叶绿素A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正交函数
  • 1篇中国海
  • 1篇上层海洋
  • 1篇台风
  • 1篇台风中心
  • 1篇通量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浓度场
  • 1篇漂流浮标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浙江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篇陈大可
  • 3篇何海伦
  • 2篇李熠
  • 2篇宋迅殊
  • 2篇刘晓辉
  • 1篇连涛
  • 1篇王渊
  • 1篇丁睿彬
  • 1篇沈华
  • 1篇姜良红

传媒

  • 5篇海洋学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ENSO事件非对称性成因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对东太平洋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产生ENSO冷暖事件强度非对称的可能原因。对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分析发现,在东太平洋SSTA存在明显的正偏,即El Nin珘o事件中正异常的幅度大于La Nin珘a事件中负异常的幅度,体现出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上层海洋热量收支的计算发现,造成ENSO事件非对称性的可能原因有3个:(1)非线性温度平流,水平非线性温度平流在ENSO冷暖事件中均为正值,因此增强El Nin珘o事件而减弱La Nin珘a事件;(2)次表层温度异常对温跃层深度异常的非线性响应,由于东太平洋温度剖面的特性,使得次表层温度异常对El Nin珘o期间正的温跃层深度变化更为敏感,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幅度在El Nin珘o期间比La Nin珘a期间大,从而通过-wT′z项引起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3)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的正偏:由于赤道太平洋存在较强的纬向西风,导致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正偏,进而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的非对称-wT′z,并通过项影响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
宋迅殊
关键词:ENSO
吕宋海峡西侧海域混合层盐度低频变化特征分析
2014年
利用WOD09和Argo剖面资料,结合SODA、OFES、GPCP和WHOI等资料分析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混合层盐度1984—2010年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利用混合层盐度平衡方程探讨了其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的盐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0.020/a;(2)以1999年为界,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的盐度在1999年之前为正距平,最大正距平值可达0.14,平均值为0.05,在1999年之后为负距平,最大负距平值为-0.22,平均值为-0.06;(3)影响该海域混合层盐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平流作用,特别是黑潮入侵的变化。
沈华
关键词:盐度低频变化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重构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场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重构由MODIS-Aqua卫星提供的三级产品叶绿素a质量浓度,得到了从2003—2009年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月平均场。东中国海近岸叶绿素a质量浓度7a平均值明显高于外海。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季节平均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主要受长江径流、海表水温和季风的影响。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场进行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37.8%,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北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变化以半年和半年以下周期为主;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21.4%,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
何海伦李熠王渊宋迅殊刘晓辉
关键词:东中国海
黑潮流轴在吕宋海峡的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黑潮在流经吕宋海峡时呈现各种时间尺度的流态变化。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环流模式(ROMS)输出数据,分析了黑潮主流轴在吕宋海峡附近的变化特征和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黑潮流轴在该区域具有明显的年际、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其中季节内变化最为强烈;在年际和季节时间尺度上,黑潮流轴在表层主要受局地风驱动的艾克曼漂流的影响,而在次表层则主要由黑潮本身的惯性决定;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黑潮流轴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涡旋与黑潮的相互作用。
丁睿彬陈大可姜良红
关键词:年际变化季节内变化涡旋吕宋海峡
基于海水环境和气象参数经验公式估算的东海海-气CO_2通量
2012年
使用World Ocean Altas 2009提供的气候态月平均温度、盐度和磷酸盐浓度资料,以及Globalview和NCEP的大气资料,借助较为可靠的经验公式,估算了东海海表CO2分压(pCO2)和海-气CO2通量的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pCO2的空间分布形态四季大体相同,但其强度随季节变化,春、冬季低,夏、秋季高。CO2通量在东海陆架区为汇,汇的强度从NW向SE逐渐减弱;在黑潮区为源,强度从SW向NE逐渐减弱。东海整体于春、冬季为CO2的汇,夏、秋季为CO2的源。进一步分析东海pCO2和CO2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东海海表pCO2变化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在陆架区,盐度和磷酸盐的作用不可忽略。东海整体CO2通量变化在4至10月由风速主导,11月至翌年3月由海表pCO2控制;陆架区CO2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风速决定;黑潮区CO2通量的变化在夏季由风速主导,秋季由风速和pCO2共同影响。
李熠何海伦陈大可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三极模态的理论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是过去几十年里海洋与气候研究的重点.随着近年来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提出,热带印度洋中的短期气候变化也逐步被重视.然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在单个的海盆之内,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观测表明,在年际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物理量的有着很明显的反向变化趋势.对这种反向变化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由于双圈沃克环流在暖池区幅聚上升,海表风场在热带印度洋为西风,在热带太平洋为东风;它们通过驱动海水的上翻使得热带西印度洋与东太平洋SSTA变冷,SSHA变低,同时也通过暖水的堆积使得暖池区SSTA升高,SSHA增加.这样就在整个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个SSTA和SSHA的三极子结构.随着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空沃克环流圈的增强或减弱,两个海洋之间的反向梯度关系也会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并通过梯度与沃克环流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得以维持.这一振荡模态被称为印-太三极子(Indo-Pacific Tripole,IPT).本文将通过资料分析和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来讨论IPT模态的发展和变化机制,并着重考虑ENSO与IOD对IPT模态的影响.该模型包含了最基本的海洋与大气的物理变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研究热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连涛陈大可YouMin TANG金宝刚
关键词: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wind forcing: A case study of typhoon Rammasun(2008)被引量:6
2015年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wind(TCW) forcing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and Argo data, as well as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particular, a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yphoon Rammasun, which passed through our study area during May 6–13, 2008.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response right under the TCW forcing is characterized by a quick deepening of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a strong latent heat loss to the atmosphere, and an intense upwelling near the center of typhoon, leading to a cooling of the oceanic surface layer that persists as a cold wake along the typhoon track. More interestingly,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exhibits a four-layer thermal structure, including a cooling layer near the surface and a warming layer right below, accompanied by another pair of cooling/warming layers in the thermocl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cooling/warming layers can be readily explained by the strong vertical mixing induced by TCW forcing, while the thermal response in the thermocline is probably a result of the cyclone-driven upwelling and the associated advective processes.
PEI YuHuaZHANG RongHuaCHEN DaKe
关键词:上层海洋台风中心ARGO资料海洋环流模式
海洋上边界层浪致混合及其参数化研究
海洋上边界层作为联系大气底边界层和上层海洋的一个中间层,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水汽、热量和动量的交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海洋或大气模式中,需要对次中尺度过程参数化,参数化方案很多,但是较常用的参数化方案中并没有考虑到浪致...
王海丽
关键词:大涡模拟GOTM
文献传递
利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台湾东北黑潮路径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海表漂流浮标观测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示踪粒子试验,研究了黑潮在台湾东北入侵东海的路径及其季节变化规律.通过分析1989~2013年的海表漂流浮标数据,发现黑潮在台湾东北的表层入侵存在两条明显的路径:一条为沿台湾岛北岸的西北向入侵,另一条为陆坡转折附近的直接入侵;前者主要在冬季出现,而后者则全年都存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示踪粒子试验印证了表面漂流浮标观测的结果,同时揭示了黑潮入侵的三维结构,给出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路径、特征和可能成因.
刘晓辉陈大可董昌明何海伦
关键词:拉格朗日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