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A032000001)

作品数:41 被引量:145H指数:6
相关作者:陈规划杨扬陆敏强李华易述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肝移植
  • 19篇术后
  • 14篇移植术
  • 14篇移植术后
  • 14篇肝移植术
  • 14篇肝移植术后
  • 11篇细胞
  • 8篇肝癌
  • 6篇手术
  • 5篇动脉
  • 5篇肝病
  • 5篇肝细胞
  • 5篇肝移植治疗
  • 4篇蛋白
  • 4篇原位
  • 4篇肝动脉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机构

  • 3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武汉钢铁

作者

  • 41篇陈规划
  • 27篇杨扬
  • 25篇陆敏强
  • 25篇李华
  • 23篇易述红
  • 22篇汪根树
  • 21篇张彤
  • 21篇蔡常洁
  • 17篇张剑
  • 15篇傅斌生
  • 15篇易慧敏
  • 15篇许赤
  • 10篇姜楠
  • 7篇张俊峰
  • 6篇张琪
  • 5篇李敏如
  • 4篇安玉玲
  • 4篇赵辉
  • 3篇华学锋
  • 3篇曾宪成

传媒

  • 8篇器官移植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2
  • 13篇2011
  • 1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载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抗肝癌免疫应答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mTERT)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Ad-mTERT—DC)在体内诱导抗肝癌活性的情况。方法选用BalB/c小鼠肝癌种植模型,用携带mTERT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TERT)转染小鼠体外培养的DC,对同系小鼠进行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脾细胞体外抗原再刺激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细胞的数量,51Cr释放法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按种H22细胞后,观察肿瘤大小及荷瘤小鼠存活情况。并进一步观察,在H22移植瘤存在的情况下,Ad—mTERT—DC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结果小鼠脾细胞体外接受抗原再刺激后,Ad—mTERT组IL-2和IFN-γ水平以及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别为871.25pg/ml、169.15ng/ml和378/10^6个脾细胞,显著高于Ad—GFP组(131.6pg/ml、15.4.g/ml和36/10。个脾细胞,均P〈0.05)、DC组(71.3pg/ml、10.5ng/ml和21/10。个脾细胞)和PBS组(65.8pg/ml、7.4ng/ml和18/10。个脾细胞,均P〈0.05)。Ad-mTERT.DC能诱导特异性CTL的产生,在效靶比为90:1时,Ad—mTERT组的特异性杀伤率为58.7%,明显高于Ad—GFP组(10.3%)、DC组(2.9%)和PBS组(1.7%)。接种后第27天,Ad-mTERT组中成瘤小鼠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Ad—mTERT组抑瘤率为43.6%,明显高于PBS组、DC组和Ad—GFP组(均P〈0.01)。结论Ad—mTERT—DC在小鼠体内可诱导出mTERT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活性,对肝癌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姜楠汪根树李华张剑张俊峰易述红易慧敏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反应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问因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平均年龄为(44.2±8.7)岁。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联合激素的二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骁悉和熊去氧胆酸。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964d死于脓毒症和移植肝失功。5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痊愈。9例患者生存良好并存活至今,随访期7-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受体1年存活率为9l%,3年存活率为82%,最长存活期5年。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和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癌转移相关分子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血清中与肝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方法收集具有相同疾病背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和未转移)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清(每组各20例),经过去高丰度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筛选出肝内转移肝癌与未转移肝癌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使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结果对3组血清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与正常人和未转移肝癌患者的血清相比,在肝内转移肝癌血清中共筛选出12个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斑点,MALDI-TOF/TOF成功鉴定出3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包括Inter-alpha(globulin)inhibitor H4、Complement factor H-related protein1precursor(FHR-1)、apolipoprotein E]和一个上调蛋白(Cytokeratin9,CK9)。Western blotting对所有样本血清中的CK9进行了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肝癌的转移与多种蛋白表达改变相关,其中CK9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可能作为肝癌转移相关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傅斌生刘炜张剑文张彤李华陈规划
关键词:肝细胞癌蛋白质组学血清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单中心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4例患者恢复良好且存活,其中生存时间≥1年4例,≥3年3例。3例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另2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存活的4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全肝移植或活体部分肝移植术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活体肝移植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
霉酚酸酯用于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的基础上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il,MM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术前肾功能正常,术后发生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在减少CNIs的基础上联合MMF治疗,观察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记录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除1例患者因严重骨髓抑制而停用MMF外,其余27例患者随访30.8个月,期间肾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治疗1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24.30±28.27)μmol/L和(119.71±31.36)μmol/L]较治疗前[(134.26±27.25)μmol/L]下降。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较转换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1例(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无巨细胞病毒感染或肿瘤复发发生。5例(18.5%)发生轻度消化道症状(腹胀、腹泻),2例(7.4%)发生缺血性胆管炎。结论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转换MMF联合低剂量CNIs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改善和稳定肾功能,并不增加排斥和感染的发生率。
安玉玲蔡常洁张婷婷李敏如易慧敏陈规划
关键词:霉酚酸酯肝移植肾功能损害环孢素他克莫司
肝肾联合供体快速切取失误及其防范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快速肝肾联合供体切取过程中的失误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共232例肝肾联合快速切取过程中的失误和肝动脉变异以及损伤情况。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加下腔静脉引流,肝肾整块切取后分离肝肾。结果肝脏包膜不同程度撕裂伤25例(10.8%),肝脏左叶刀割伤1例。1例重度脂肪肝植入后原发性无功能。肾脏损伤2例,1例为右肾实质切割伤,1例肾窦处肾静脉撕裂伤,无法修整均废弃。肝肾分离时高位离断第一肝门1例。肝动脉变异46例(19.8%),76%(35/46)的变异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变异肝动脉损伤3例(6.5%),2例起自胃左动脉的副肝左动脉,1例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右动脉。结论肝肾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能同时保护肝肾供体的质量,其方法简单、安全。充分的灌注、娴熟的切取技巧以及防止变异肝动脉的损伤是保证供体质量的关键。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姜楠许赤杨扬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供体肝动脉变异
肝细胞肝癌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6
2013年
肝细胞肝癌(肝癌)合并血管侵犯常提示肝癌已发展至晚期且预后不良。临床较为常见的是门静脉(portalvein)受侵犯和形成癌栓,而肝静脉(hepaticvein)、下腔静脉(inferiorvenacava)、右心房(rightatrium)受侵犯的报道很少。一旦肝癌侵犯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并形成癌栓,由于解剖位置深,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常被列为手术治疗的禁忌证。
郭宇陈规划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右心房癌栓下腔静脉肝静脉血管侵犯预后不良
肝癌再次切除术后肝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在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合理适应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复发或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术后2个月内)死亡率为2/10,手术相关死亡率为1/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0。随访过程中肿瘤复发率为5/8(肺转移2例,肝内转移2例,骨转移1例),肝移植术后肿瘤中位复发时间17个月(3~25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12、37、42和48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进展,肿瘤复发诊断后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9~45个月)。目前生存4例,分别无瘤生存12、50、50和62个月。首次肝切除到肝移植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3个月(41.5~147个月);从再次肝切除到肝移植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10.5~105个月)。结论:肝癌再次切除术后患者肝移植治疗是可行的,但要严格选择恰当的适应证,Milan标准是目前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后肝移植的理想标准。肝切除和肝移植相结合可使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张彤傅斌生易述红易慧敏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肿瘤复发肝移植肝切除术再手术
男性肝移植受者性生活状态的调查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对男性受者性生活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且术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男性肝移植受者,共69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直接询问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受者发病前、发病后及手术后的性生活状态。调查内容包括性欲状况、阴茎勃起情况(夜间及清晨)、勃起强度、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生活认知情况(性生活对肝功能是否有影响)。结果受者发病后的性欲状况、阴茎勃起强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发病前和手术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发病前比较,受者发病后和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发病后比较,受者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夜间及清晨阴茎勃起异常的发生率和性生活认知(认为性生活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几率,发病前、发病后、手术后,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肝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肝病男性患者的性生活状态。
易小猛魏绪霞吕海金赵辉杨扬华学锋易慧敏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受者终末期肝病
乙腈预处理血清寻找肝细胞癌发病相关的蛋白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应用乙腈(ACN)预处理血清的方法,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血清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寻找与HCC发病相关的蛋白质。【方法】收集原发性HCC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各12例,首先使用乙腈预处理,然后去除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高丰度蛋白质,再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筛选HCC与健康对照血清中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斑点,并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结果】血清经0%、20%和30%浓度的乙腈预处理后,进行2-DE分析发现蛋白质斑点的检出数量分别为532±96、623±102和674±123;对预处理后HCC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差异分析,发现甲状腺素(Tetraiodo-L-Thyronine)和Proapolipoprotein的表达上调,而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和铁传递蛋白(Transferrin)的表达下调。【结论】对血清样本的蛋白质组分析,应用乙腈预处理会增加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的检出;HCC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素等4个蛋白的表达异常与HCC相关。
张剑文刘炜傅斌生胡坤华刘少军李华张琪黎明涛陈规划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肝细胞癌血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