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53) 作品数:25 被引量:283 H指数:10 相关作者: 周旗 郁耀闯 罗增让 张昕 刘引鸽 更多>> 相关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 西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医药卫生 更多>>
陕北黄土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5 2007年 利用1951-2001年陕北黄土高原24个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累计距平、线性趋势估计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南多北少,近51年来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北部长城沿线降水减少,中部(延安以北)与南部(延安以南)降水略有减少,府谷和横山、子长、延长一带降水减少最显著。3个区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过程差异较大,中部的春季、北部的夏季及南部的冬季降水减少,其它区域及季节降水变化基本平稳,增减幅度不大。 刘引鸽关键词:降水 黄土高原 宝鸡渭北冰雹地理分布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宝鸡渭北地区40年(1961~2000年)的冰雹资料,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渭北冰雹的地理分布及其移动路径.结果表明:宝鸡渭北地区降雹的年、月、日变化比较显著,降雹强度与地理环境密切,北部山区降雹多于渭河川原,主要分布于泾河与千河之间的分水岭南侧及喇叭口形的谷地中,冰雹移动路径与河谷走向基本一致.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了加强预测预报、人工消雹,以及建造林带和改良土壤,从而改变下垫面条件的减轻冰雹灾害的对策. 刘引鸽 韩景卫关键词:冰雹 地理分布 减灾对策 乡村与城市社区居民灾害感知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居民对灾害的感知程度,并为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的方法。结果79.41%的被采访者有过1-2次的受灾经历;在灾害信息的获取渠道中,乡村居民有94%首选的都是电视新闻或节目,有55.88%的被采访者通过广播或村委会通知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选择广播和报纸杂志的频数为36.84%;在灾害发生时,79.41%乡村居民第一时间选择迅速到附近安全地点避难,2.94%的人选择等待政府安排,而城市有58.42%居民等待政府安排,7.99%留在家中;灾害发生后,乡村居民有55.88%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灾情,而城市居民只有23.68%对政府要求救助,城市居民有65.79%的被调查者选择自行迁移和自主解决避灾和损失补偿。结论乡村居民认为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城市居民则关注灾害所带来的工作、生活上的不方便;乡村居民更倾向于灾害成因的自然侧面,而城市居民则倾向于灾害成因的人为方面;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灾害信息获取渠道均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为主,但是乡村居民对村委会、学校等传播信息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城市居民;面对灾害,城乡居民都倾向于自主避难,但是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度明显高于乡村。 周旗 郁耀闯关键词:乡村居民 灾难后受创伤学生的心理重建 被引量:3 2008年 当儿童跨进中学的校门时,从年龄上也进入了人生最为宝贵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所面临的来自于外部社会与情境的挑战也越来越多,需要小心关注的风险因子也与日俱增。近年来,水灾、地震、空难、矿难、海啸、雪灾、滑坡、泥石流、战争、交通事故、校园危机等各种突发性重大事件频繁发生,这些灾难不管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发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危害性后果。遭受灾难的中学生除受到物质层面与生理层面伤害外,更重要的是对心灵造成的严重创伤。 罗增让 张昕关键词:心理重建 灾难 创伤 人类社会 交通事故 关中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56 2009年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是制定有效适应策略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关中地区居民对当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1)从总体趋势上,居民对温度、降水的感知与实测数据相对一致。在温度、降水变率较大的时段,居民的感知差异也较大;(2)关中东、西部地区居民对当地温度的感知强度均随年龄变小而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则相反;对当地降水的感知强度,中、西部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则相反;(3)居民的感知变化与实测数据的变化具有偏差。与实测的数据对比,居民的温度变化感知一致率东、中、西部分别为37.5%、75%、37.5%,而对降水变化的感知的一致率均为50%。 周旗 郁耀闯关键词:气候变化 Index System and Influence of Drought in Northwest China 2008年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systems of the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decrease percentage of grain crop are established. The trend and influence of drought in the reg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50 years (1951-2000) statistical data of precipitation and 52 years (1951 2002) agricultural drought of the region, including tire provinces: Shaanxi, Gansu, Ningxia, Qinghai and Xinjia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rought disaster is increasing and the most serious wer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and main agricultural drought is a great disaster incident. The regression prediction equation of drought and flood grades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reas grades are set up by the harmonic wave method, and forecasting the drought will lighten during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Liu Yinge Wen Yanjun关键词:DROUGHT 山区乡村居民的自然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上白云村为例 被引量:21 2008年 灾害感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推动"有序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居民的灾害感知是居民灾害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上白云村位于秦岭南坡,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以入户访谈的形式对该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村民灾害感知程度较强,对灾害的认识与客观情况比较一致;2.目前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种植业有较大影响,但对村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却不大。从长远角度看自然灾害对上白云村村民生活的影响有加剧的趋势;3.在减灾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配合不紧密,村民有独自面对灾害的倾向;4.居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倾向于家人和邻居,基层政府次之,村民灾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随着社会距离(社会关系的疏远度)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5.村民多采用传统防灾措施应对灾害,对地震及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灾害防御知识了解不足。 周旗 郁耀闯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统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1996-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粮食生产变化轨迹的基础上,探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得出,近年来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降低。通过统计学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建立粮食生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效果最佳的模型对宝鸡市2020年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宝鸡市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按照目前的态势继续减少,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将是2.002×106t,人均粮食约334.78kg,人均粮食占有量水平较低。 徐玉霞关键词: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 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认知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多级分层抽样、部分区域采取滚雪球抽样,并与重点目标调查相结合,主要从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的重视程度、抗旱防旱态度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入手,对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感知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宝鸡山区的干旱是相对的,总体上当地居民对旱灾现状的感知程度相对较高,对减灾持积极态度,87%以上居民愿意通过个人和政府的努力减缓旱灾的发生;(2)居民对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对于抗旱减灾态度,在减灾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建设水利工程、引进抗旱作物及按规划开展减灾工作方面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3)在防旱抗旱行为上,居民期望政府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郁耀闯 周旗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M_S8.0地震特征分析--以陕西勉县为例 被引量:16 2010年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郁耀闯 周旗 王长燕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 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