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01)

作品数:21 被引量:419H指数:14
相关作者:郭正堂郝青振乔彦松尹秋珍袁宝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黄土
  • 8篇风尘堆积
  • 7篇中新世
  • 6篇黄土-古土壤...
  • 6篇古土壤
  • 6篇古土壤序列
  • 4篇地层学
  • 4篇微形态
  • 4篇环境意义
  • 4篇古环境
  • 4篇古气候
  • 4篇EOLIAN
  • 3篇地层
  • 3篇地层学研究
  • 3篇第四纪
  • 3篇石英
  • 3篇石英颗粒
  • 3篇粒度
  • 3篇黄土高原
  • 3篇风化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泰山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9篇郭正堂
  • 11篇郝青振
  • 7篇乔彦松
  • 6篇尹秋珍
  • 6篇袁宝印
  • 5篇肖国桥
  • 5篇葛俊逸
  • 4篇刘进峰
  • 3篇彭淑贞
  • 3篇姚政权
  • 3篇孙斌
  • 3篇吴乃琴
  • 2篇刘东生
  • 2篇周鑫
  • 2篇梁美艳
  • 2篇魏建晶
  • 2篇李丰江
  • 2篇秦利
  • 2篇裴云鹏
  • 2篇邵永新

传媒

  • 11篇第四纪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Scienc...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质通报
  • 1篇Advanc...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5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被引量:24
2007年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袁宝印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吴海斌肖国桥葛俊逸孙斌周鑫尹秋珍梁美艳秦利刘恋姚政权刘东生
关键词:地貌演化黄土堆积中新世
Terrestrial mollusk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Tertiary Red Clay 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The origi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Tertiary(Neogene) Red Clay Formation in northern China had ...
PEI Yunpeng,WU Naiqin & LI Feng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China.
文献传递
风尘堆积全岩和石英粒度变化对风化成壤强度的指示被引量:14
2007年
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石英组分在黄土区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不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文章对西峰剖面新近纪风成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进行全岩和石英粒度测试,并计算了不同风化成壤强度样品的全岩-石英粒度中值粒径差值。结果显示,与石英粒度相比,全岩样品含有更多的细粒组分,表明全岩粒度是风尘原始粒度与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共同的产物。根据此原理,用二者中值粒径差值定义一个风化指数(Gw),风化强度愈强,Gw愈大,可作为反映风化成壤强度的有效指标。该指标在西峰剖面6.2Ma以来风成堆积序列的应用显示,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风化强度较强,第四纪以来风化强度呈总体减弱趋势,其趋势与不断增大的全球冰量和粉尘沉积速率相吻合。我们认为,全球变冷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程度的加剧是导致风化成壤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刘进峰乔彦松郭正堂
关键词:粒度石英颗粒风化作用
风尘堆积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1
2007年
黄土堆积作为气下沉积,任何一个深度都曾经暴露于地表,因而必然受到相关地表过程的作用。由于这些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征多数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而黄土在沉积后也可能受到各种地质过程的改造,从而对研究中常用的气候代用指标有一定影响。文章基于野外、微形态等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我国北方新近纪风尘堆积中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进行研究。由于一些特征在黄土堆积中具有普遍性,可作为识别风成堆积的标志和环境事件研究的指标,并有助于全面理解常用的替代指标的环境意义。
尹秋珍肖国桥郭正堂葛俊逸郝青振袁宝印
关键词:黄土微形态古环境
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粒度分布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2
2005年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与第四纪黄土一致;粒度以小于50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最大粒径小于120μm,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刘进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袁宝印
关键词: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eolian iron during the past 900 ka and the implications
In this study,total FeO content(Fe,) in two parallel section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Xifeng and Changw...
WEI Jianjing~1 & GUO Zhengtang~(2,1) 1.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China
关键词:PALEOCLIMATE
文献传递
西峰剖面午城黄土古风化强度变化与早更新世季风环境演化被引量:22
2007年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周鑫郭正堂彭淑贞郝青振肖国桥葛俊逸秦利
关键词:夏季风
甘肃西峰红粘土地层中蜗牛化石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周期被引量:10
2005年
裴云鹏吴乃琴
关键词:古气候记录化石记录蜗牛气候环境演变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观。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袁宝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
关键词:地文期准平原
Phytoliths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Ⅱ: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imatic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
Kam-Biu LiuTung-Sheng Liu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