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26)

作品数:11 被引量:210H指数:8
相关作者:李述训张文纲庞强强李韧杨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4篇冻土
  • 3篇多年冻土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总辐射
  • 2篇温度
  • 1篇地气
  • 1篇地气温差
  • 1篇冻土区
  • 1篇太阳总辐射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突变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差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李述训
  • 5篇季国良
  • 5篇庞强强
  • 5篇杨文
  • 5篇李韧
  • 5篇张文纲
  • 4篇赵林
  • 3篇丁永建
  • 2篇吴通华
  • 1篇沈志宝
  • 1篇乔永平
  • 1篇谷良雷
  • 1篇赵剑琦
  • 1篇姚济敏

传媒

  • 4篇太阳能学报
  • 3篇冰川冻土
  • 2篇地理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5年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1
2008年
利用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土壤温度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功率谱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检验,并以主成分方法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浅层土壤温度自1970年以来升高趋势明显,1969-1970年为明显的突变点;40-320cm的深层土壤温度存在3.25年的显著周期变化;浅层土壤温度空间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同时以浅层土壤温度梯度(10-20cm)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间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对高原多年冻土的响应,认为高原地气温差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之间存在一种涨落机制,体现的是高原地气间的耗散结构关系;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特征对高原多年冻土有明显的响应。
张文纲李述训庞强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温度温度梯度多年冻土
不同下垫面对多年冻土浅层热状况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发生了大规模的改变,并引发了多年冻土的退化,给寒区环境与工程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而多年冻土作为地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方向.应用青藏高原实地观测资料,对不同地表状况下多年冻土浅层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的改变对多年冻土区能量平衡状况产生明显影响.在天然状态下地表能量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冻土变化也比较缓慢;而在下垫面改变特别是天然地表遭破坏后,原有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多年冻土的变化.覆盖度较高的植被暖季能够阻止部分热量进入土层,降低地表温度;而在冷季则能减少土层热量散发,有助于保持地表温度.植被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多年冻土的稳定.黑色薄膜覆盖能够增加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并减少地表蒸发耗热,造成地表吸热量大于放热量.透明薄膜的"温室效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长波辐射的散发,减少表层土壤热量的消耗,从而引起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
庞强强李述训张文纲
关键词:多年冻土下垫面热状况
40年来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加热场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05年
利用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给出了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一个较完善的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1957年1月~1993年8月的地面加热场.通过对藏原地面加热场分析发现:冬季地面加热场从1957~2000年间有一增大趋势;夏季地面加热场之变化趋势表现为1957~1983年间是减小的,1983~2000年间是增大的;地面加热场年变化趋势与夏季一致;火山活动地面加热场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李韧杨文季国良赵林
关键词:藏北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五道梁地区1993年9月-1997年12月TBQ4-1型辐射仪器的分光观测结果,对高原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五道梁地区PAR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叩值的日、月变化特征。五道梁地区叩值日变化冬季表现为早晚大、正午前后小,夏季则从早到晚减小;五道粱地区月平均呀值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最小,春季次之,秋季较大,夏季最大。光合有效辐射与红外辐射是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主要组成部分,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份额较小。五道梁地区平均η值较北京、栾城、额济纳旗及得克萨斯小,较成都、昆明、太湖、海北、张掖大,与加利福尼亚相当。给出了高原北部η的气候学计算式并在计算式中引入了日照百分率的影响。
李韧季国良杨文赵林丁永建沈志宝
关键词: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被引量:55
2009年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9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以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分析了高原降水量4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可能的趋势突变时间。结果发现,高原站点40年年降水量大部分表现为增大趋势,只有青海东南部和南疆及西藏部分站点出现减小趋势,这一时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大致表现为高原中东部和南北的反向变化,同时高原站点冷季降水量增大趋势明显;以冷、暖季降水量的第三载荷向量场分异进行的分区在10年年代际和逐年变化中都有明显体现,暖季区域分异因素的主要相关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与相应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在1989年出现可信的突变时间点;冷季相关分异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在1987年出现明显增大趋势,同样与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但突变时间点检测不明显。
张文纲李述训庞强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量MANN-KENDALL检验主成分分析气候突变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李韧季国良杨文
关键词:总辐射年际变化
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模拟被引量:31
2006年
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近地表土(岩)层,是冻土地区热力动态最活跃的岩层,在冻土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青藏高原地区80个气象观测台站1991—2000年的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出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然后应用斯蒂芬公式分别得到多年冻土区的季节融化深度和季节冻土区的季节冻结深度.
庞强强李述训吴通华张文纲
关键词: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厚度
青藏高原有效辐射参数化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平衡资料及五道梁能量平衡观测站的辐射观测资料,将水汽压、云量及气压作为独立的影响因子,同时引入了气温、地面温度、水汽压、云量、气压的平均量,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有效辐射的参数化形式,与其它的参数化方案作了对比,该文的参数化方案计算误差小,计算结果较好。
李韧杨文季国良赵剑琦
关键词:青藏高原参数化
利用温度及水汽压距平计算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被引量:1
2007年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而且计算误差相对较小的紫外辐射计算方法,计算了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给出了五道梁地区1957~2000年间的紫外辐射序列。分析发现:五道梁地区冬、夏季节季平均紫外辐射有减小的趋势,冬季减小的趋势较夏季明显;年平均紫外辐射瞬时辐照度略有减小的趋势;紫外辐射10a变化分析发现,70年代紫外辐射为大值,90年代为次大值,60年代、80年代为小值;月平均紫外辐射冬季小、夏季大,3—5月份紫外辐射急剧增大,9-11月份紫外辐射迅速减小。
李韧季国良杨文赵林李述训丁永建
关键词:温度距平紫外辐射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 ̄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前三个载荷向量场大致可表现三种分布型:西北-东南反向变化型、地形海拔反映型、冻土分布反映型;载荷所对应的时间演变型: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型、基本平稳型和具有极小值的下凹抛物线型。高原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的显著性不同,普遍出现的是2年左右的周期。依据温差冷季第三主分量载荷的空间分布型,可将高原划分为两大区,即多年冻土影响气温区和季节冻土影响气温区。
张文纲李述训吴通华庞强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主成分分析气温分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