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411300025)

作品数:6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彭建兵卢全中范文席先武马润勇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体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断层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效应
  • 1篇灾害研究
  • 1篇直剪
  • 1篇直剪试验
  • 1篇若干重大问题
  • 1篇三轴压缩
  • 1篇三轴压缩条件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力学模型
  • 1篇量测
  • 1篇结构面

机构

  • 6篇长安大学

作者

  • 6篇彭建兵
  • 4篇卢全中
  • 2篇范文
  • 1篇高晓辉
  • 1篇赵法锁
  • 1篇李喜安
  • 1篇马润勇
  • 1篇席先武
  • 1篇孙刚臣

传媒

  • 2篇公路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年份

  • 5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土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及其灾害效应被引量:24
2006年
根据结构面的规模、成因、性质、产状、张开度和形成时期对黄土体结构面进行了综合分类,总结概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第四纪断层与构造地裂缝、构造节理面、卸荷裂隙面、垂直节理面、不同岩性接触面、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的特征及其灾害效应,认为黄土体结构面的显隐、开启和发育程度受黄土的形成时代、埋藏深度、粘粒含量、含水状态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黄土体结构面是分割黄土成块体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
卢全中彭建兵
关键词:黄土高原结构面灾害效应
三轴压缩条件下裂隙性黄土的变形特征被引量:7
2006年
通过对裂隙性黄土样的侧壁标记网格,量测、描述了不同含水量、不同裂隙空间形态的土样在不同试验围压下经过三轴压缩后的变形及其特征,总结了其变形规律。试验结果显示,裂隙性黄土的整体变形分为轴向变形、弯曲变形、旋转变形和扭转变形4种方式,其变形方式与土样的含水量、原裂隙的空间形态及性质、试验围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土样的变形方式决定了土样的破坏方式。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高晓辉
关键词:三轴压缩变形量测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被引量:52
2006年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彭建兵
关键词:地质灾害青藏高原活断层地壳稳定性
黄土体工程地质的研究体系及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13
2006年
针对黄土的结构性、水敏性和裂隙性等特殊性质,建立了适合黄土体特征及特性的黄土体工程地质研究体系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内容、路线和方法,指出其研究对象是黄土体。黄土体结构面及其相关问题是黄土体工程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探讨了黄土体结构面的分类和分级、黄土体结构类型、洞室围岩类别和黄土体的水敏性等问题,并根据结构面的规模、活动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将黄土体结构面分为6级。依据黄土的沉积特点、结构面的特征和工程黄土体的范围将黄土体结构分为均质结构、层状结构、柱状结构、块裂结构和碎裂结构。认为加强和突出黄土体工程地质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黄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和解决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
卢全中彭建兵
大尺寸裂隙性黄土的直剪试验被引量:6
2006年
介绍了一种改装的便携式直剪仪,并用该仪器测试了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加载方式作用下大尺寸裂隙性黄土样的抗剪强度。结果显示在不同正应力作用下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具有弱硬化型特点;近期形成的裂隙性黄土抗剪强度指标c和φ值比形成时间相对较早的裂隙性土样小;分级加载方式测得的内聚力比连续加载方式大,而内摩擦角比连续加载时小,但变幅不大;分级加载方式测得的内聚力比剪切带的分级加载方式大,但这两种方式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大。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孙刚臣
关键词:直剪试验大尺寸加载方式
青藏高原递进式隆升的力学模式被引量:10
2005年
根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变形的GPS速度场、高原区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脉之间的几何关系,及其在地貌构造上的褶皱结构特点、岩石圈的分层特征,提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具有递进式隆升特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壳层递进式弯曲隆升的力学模型,并利用FLAC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近似采用平面应变条件,模拟了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地壳层递进式挤压弯曲隆升的过程。根据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认为,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动力源是印度板块北北东方向的推挤力,地壳层依照自南而北的次序逐步产生一系列弯曲隆起,从平面、剖面上均具有密切的时序因果关系;高原隆升与活动构造的发育、分布具有密切关系,断裂活动强度自南向北递进式扩展。
马润勇席先武彭建兵赵法锁李喜安
关键词: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