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3ZZB003)
- 作品数:17 被引量:121H指数:6
- 相关作者:钟裕民曹国平刘伟沈菊琴王俊敏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演变轨迹与形成机理——以当代中国为视角被引量:7
- 2015年
- 以社会身份制为特征的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社会不公正的典型表现。在当代中国,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全面形成;1978年至2003年,高位运行;2003年以来,非对称性发展。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社会身份认证机制、单位中介机制、社会封闭机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的治理要坚持保障社会权利和建构共享式利益整合机制并行的策略。
- 钟裕民陈侨予
- 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现实困境与治理图景被引量:2
- 2017年
- 公共服务信息化对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调研发现,当下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还存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制度机制、专业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困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必须以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存在的困境为着力点,构建一个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为目标、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为载体、以跨界协同机制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治理体系。
- 钟裕民邵海亚
- 中国政府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考量与优化——以改革开放以来环境决策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任何一项有效决策都依赖于充分的决策资源,因此,政府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在现代政府决策能力谱系中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环境决策中,政府在决策资源动员能力、汲取能力、整合能力等方面仍然较弱。因此,必须优化和强化政府的决策资源动员、汲取与整合能力,以提升政府决策效度与决策质量。
- 钟裕民刘伟
- 关键词:考量
- 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合作供给
- 2017年
-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目标的共识性、治理过程的协商性和治理责任的共担性,对于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供给,需要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市场、社会合作互动的供给模式,即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角色定位,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私合营模式,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合作机制。
- 钟裕民曹国平
- 关键词:农村
- 跨域水环境流域政府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被引量:50
- 2016年
- 由于流域水资源具有跨域性、外部性特征,传统的属地原则治理方式难以解决整个流域的污染问题,实行协同治理是扩大水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阻滞跨域水环境负外部性扩散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地方政府是跨域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力量,因此,水环境治理中跨域政府间的有效协同系统是跨域水环境协同治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协同论视角构建跨域水环境的流域政府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对于跨域水环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借鉴该理论框架,建构旨在激活跨域水环境流域政府协同治理系统自组织性的协同机制,是中国政府有效应对跨域水污染负外部性扩散的根本之策。
- 王俊敏沈菊琴
- 关键词:外部性协同治理
- 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演变轨迹与形成机理——以当代中国为视角
- 2014年
- 从制度分析方法论考察,当代中国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初步形成,1957年至1978年间的全面形成,1978年至1998年间的逐步减弱,1998年之后的显性衰减、隐性加剧四个阶段。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政策主导者有效运用政治标签、代际承继、政治审查、国家再分配等一系列机制的过程和结果。揭示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的演变轨迹与运行机理,探讨治理之对策,对于优化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
- 钟裕民
- 资本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演变轨迹、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以当代中国为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从历史制度分析的方法论出发,资本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混沌状态、市场化改革时期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形成、21世纪初以来的继续强化3个阶段。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的形成机理,发现资本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政策主导者综合运用经济资源转化机制、阶层再生产机制、合法化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过程和结果。治理之策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抑制政府"傍富"动机;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控,抑制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加强规制,铲除滋生"强势经济集团"资本异化的土壤;推行阳光行政、遏制权力异化。
- 钟裕民
- 公共政策负排斥:特征与类型的探讨被引量:3
- 2014年
- 公共政策负排斥具有多向度、动态性、相对性、能动性等特征。公共政策负排斥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政策过程来划分,可分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执行(或再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评估中的负排斥、政策终结中的负排斥等;(2)以排斥动机来划分,可分自觉型政策负排斥与不自觉型政策负排斥;(3)以影响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政策负排斥与隐性政策负排斥;(4)从排斥结果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政策负排斥、经济性政策负排斥、文化性政策负排斥和社会性政策负排斥等;(5)以排斥机理或排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济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社会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等。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特征显示的是公共政策负排斥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本质。对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类型进行科学的界分是进一步开展公共政策负排斥防范与治理的基础。
- 钟裕民
- “多元共治”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被引量:6
- 2017年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形式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特点,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它是一种集文化与社会交往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它的种类众多,不仅涉及到公共性的,还有商业性的。然而,公共文化空间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为打破这种发展困局,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我们需要从建构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主体出发看待它的发展。
- 吴月
- 关键词: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建设
- 治理视域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路径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在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社会动态稳定与和谐的战略考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既是有效应对和治理纷繁复杂社会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以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和实践的价值标尺,秉承善治理念,积极推进民间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建构现代合作共治网络结构,应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恰切之道。
- 汪洋许纹齐
- 关键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