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KS005)
- 作品数:17 被引量:60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同舫陈晓斌黄漫史英哲白文杰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从应然到实然:马克思社会批判的价值取向转变被引量:2
- 2015年
- 批判的方式是有力支撑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关键。青年马克思所采用的是以应然价值取向为主的批判,它以抽象的哲学概念为基点,具有哲学思辨的价值倾向性以及对问题推理的应然目的性。实然价值取向的批判是马克思中晚期的批判方式,其以实证性和科学性的经济学分析为前提,侧重于对实然的展现。实然价值取向的社会批判是通向人类解放道路的核心方式。从应然到实然批判价值取向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解放实现的内在要求。
- 刘同舫
- 关键词:应然实然社会批判
- 马克思论证“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维度被引量:4
- 2015年
- 对人类解放的论证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现实社会层面、基本方法上科学阐释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上,马克思从"类主体本体"到"实践本体"再到"社会关系本体"的推进与提升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人类解放的根据;在现实社会层面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考察中发现了超越现实的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力量;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通过"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的方法和经济学论证方法,阐明了资本逻辑运行的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在当今世界语境下,为全人类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 刘同舫
- 关键词:维度
-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色及其局限被引量:1
- 2014年
-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其创始人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争辩中产生的。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拒斥自然辩证法、捍卫革命性和批判性、强化总体性原则;作为一个并不统一的思想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理解,呈现出人本主义内部差异以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分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存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乌托邦的重大局限。
- 白文杰刘同舫
-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哲学的命运与无产阶级的救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释义被引量:10
- 2013年
- 马克思洞悉到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能够令个体摆脱客观性的压迫和枷锁,从而逃离痛苦、死亡和无意义等经验性局限的束缚。哲学之所以可作为一种改造物质现实和救赎受难人类的力量,一方面缘于哲学的性质已从"爱知"转化为"真知",拥有了对现象世界科学的、独断论的解释,另一方面缘于哲学的命运将与那些最需要它的受压迫、受歧视、受奴役的无产阶级的救赎方式相结合。马克思对受难无产阶级的设想不是意识的思辨,而是对历史现实的描绘,不是对拯救世界"选民"的拣选,而是对解放者的确认。
- 刘同舫陈晓斌
- 关键词:哲学无产阶级救赎
- 现代个人主义的拯救方案——泰勒本真性伦理新视角被引量:1
- 2017年
- 基于个人自主性的现代文化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我理解,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这是现代性的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困境:随着自我理解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转向,出现了现代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和个人意义迷失的问题。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存在文化悲观论和乐观放任主义两种思潮,查尔斯?泰勒分析批判了这两种思潮,力图通过本真性伦理的道德理想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致力于从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中拯救现代性的成就。
- 余晓玲刘同舫
- 关键词:个人主义
- 马克思哲学观的自我转变及其阶段性
- 2014年
- 马克思以对社会现实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和考究为前提,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自我变革,其转变与扬弃具有阶段性,经历了从唯心主义→浪漫主义→激进民主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渐变过程。马克思哲学观自我转变、自我扬弃的具体过程及其逻辑演进具有客观性,揭示其客观性有利于准确、全面和深度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 徐国胜刘同舫
- 关键词:哲学观共产主义自我扬弃
- 物化与总体性:卢卡奇延伸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关键语
- 2014年
- 卢卡奇以物化为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希冀通过"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克服"片面性"的物化意识,重拾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恢复人的真实关系;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明显大于其理论局限,其在对人类解放思想的探索上既继承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
- 黄漫刘同舫
-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
- 重构“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路径
- 2014年
- 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哲学立场的真正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主题。马克思通过论述德国的政治、现代国家与黑格尔法权哲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有关法权与政治的批判何以对准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通过拆解黑格尔构筑的观念与现实的"圆融体系",批判了黑格尔虚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方式,指认了黑格尔国家形式主义的困境,重构了哲学与城邦、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 陈晓斌
-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
- 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人类学被引量:1
- 2016年
-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的形成与理论逻辑的演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
- 刘同舫
-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学人类学
- 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被引量:15
- 2014年
-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 刘同舫
- 关键词:义务自律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