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30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52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忠权陈均亮李洪奎陈骁朱德丰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盆地
  • 3篇断陷
  • 3篇松辽盆地
  • 2篇大兴安岭北部
  • 2篇地震
  • 2篇地质
  • 2篇北部
  • 1篇地震反演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层
  • 1篇断陷盆地
  • 1篇形成期
  • 1篇须家河组
  • 1篇徐家围子
  • 1篇徐家围子断陷
  • 1篇映秀-北川断...
  • 1篇油层
  • 1篇油田
  • 1篇云母

机构

  • 11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作者

  • 8篇李忠权
  • 6篇陈均亮
  • 4篇李洪奎
  • 3篇陈骁
  • 3篇朱德丰
  • 2篇武广
  • 2篇糜梅
  • 2篇应丹琳
  • 2篇蒋鸿亮
  • 2篇刘军
  • 2篇段新国
  • 2篇朱明田
  • 2篇张彤
  • 1篇李敏同
  • 1篇尤东华
  • 1篇曹瑞成
  • 1篇王江
  • 1篇黎鹏
  • 1篇麻成斗
  • 1篇王麒翔

传媒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2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兴安岭北部砂宝斯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被引量:23
2008年
通过对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研究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和纯CO2包裹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N2,CH4,CO2和H2O。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56℃~365℃(平均267℃),流体盐度介于5.4%~6.3%(平均5.9%),流体密度为0.82 g/cm3~0.87 g/cm3(平均0.86 g/cm3);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64℃~224℃(平均182℃),流体盐度介于7.2%~8.3%(平均7.7%),流体密度为0.93 g/cm3~0.96 g/cm3(平均0.95g/cm3);成矿后期石英大脉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29℃~253℃(平均184℃),流体盐度介于5.4%~11.2%(平均7.6%),流体密度为0.88 g/cm3~0.98 g/cm3(平均0.95 g/cm3)。从主成矿期、成矿晚期到成矿后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降低、盐度增加、密度增大,表明随着流体的演化,变质流体逐渐减少,而地层建造水增加。主成矿期流体压力介于62 MPa^73 MPa(平均65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6.3 km^6.9 km(平均6.5 km)。砂宝斯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应属造山型,其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
武广李忠权糜梅刘军朱明田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造山型金矿砂宝斯金矿大兴安岭北部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被引量:27
2010年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陈骁李忠权陈均亮李洪奎张彤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松辽盆地
地震反演约束下的敖南油田南部下白垩统黑帝庙油层砂体精细对比被引量:2
2010年
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表明葡萄花构造南部的敖南油田黑帝庙油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该区黑帝庙油层砂体研究程度较低,陆相地层相变快,导致砂体横向变化大,难以对砂体进行精细对比。以敖南油田茂701区块为研究对象,在砂组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反演约束,对黑帝庙油层砂体进行了精细对比研究。地震反演结果和实钻成果表明,纵向上黑一段砂体较发育,纵向砂体层数多且相互叠置、累计厚度大,横向上可以追踪对比;黑二段砂体基本不发育。这为准确预测有利储集区带,进而指导敖南油田黑帝庙油层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
李敏同李忠权麻成斗段新国李洪奎
关键词:地震反演黑帝庙油层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演化特征被引量:37
2009年
为了刻画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和构造沉降中心迁移研究,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识别出5个构造层序界面和5个构造层,并从盆地的建造和改造角度划分出5个形成期和4个改造期。5个形成期为初始张裂期、断陷期、断坳期、坳陷期和萎缩期;4个改造期为塔木兰沟组末伸展翘倾期、铜钵庙末张扭变形期、伊敏组末张扭变形期和青元岗末反转变形期。研究认为,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发育具有建造与改造交互作用的特点并贯穿于盆地演化的全过程。
曹瑞成朱德丰陈均亮刘赫王志国王江
关键词:构造层形成期断陷
海拉尔-塔木察格断陷盆地大型三角洲形成机制被引量:7
2009年
为了搞清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大磨拐河组二段发育的前积体成因,进行了构造演化史和重矿物分析、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解释研究,认为大型三角洲是特定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在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断裂活动趋于静止,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发生了整体上的翘倾——东北的翘起和西南的沉降,形成了区域性的北北东-南南西向水系,物源供给充足,形成了明显的前积结构。前积结构规模较大且顶超、底超现象明显,可作为大磨拐河组二段地震地层的对比标准。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改造作用肢解了大磨拐河组二段形成的长轴向大型三角洲,给识别带来困难。由于三角洲的前积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具有方向性,提出的宏观上沿河流方向追踪大型三角洲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三角洲前积体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难题。
蒋鸿亮陈均亮李红英
关键词:三角洲断陷盆地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致密砂岩孔隙度测井解释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低孔致密砂岩孔隙度测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简单的线性解释难以达到储层评价要求。以H地区须二段为例,系统分析低孔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及物性特征;以引起测井响应误差的因素分析为着眼点,对孔隙度测井解释进行研究。选取了三孔隙度测井(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自然伽马测井建立四元线性回归解释模型。研究发现,该模型对孔隙度有较强的预测能力,预测的孔隙度与实验室岩心分析的孔隙度有较高的符合率。该方法极大提高了低孔致密砂岩孔隙度解释精度,为储层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王洪辉黎鹏段新国
关键词:须家河组孔隙度测井解释
徐家围子断陷“凹中隆”地质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5
2008年
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断陷的"凹中隆"构造与周围地层在沉积—构造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为此,以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成果为基础,结合"凹中隆"所表现出的独特地质特征,从构造地层的角度,提出了"凹中隆"构造是早期古前陆型盆地在浅部开的一个"窗口"的认识。运用正断层相关褶皱的观点,将"凹中隆"的形成、发展及消亡成因机制分成5个阶段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结果指出:"凹中隆"与其两侧断陷盆地形成时间相同,但分属不同时期的沉积地质体,是两期盆地的产物。这一认识为分析松辽盆地深部地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展示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
应丹琳李忠权陈均亮李洪奎
关键词: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前陆盆地断层褶皱
龙门山汶川地震特征及构造运动学初析被引量:18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面多期擦痕特征确定,断层活动主要为三期幕式活动,第一期为逆冲走滑,第二期为逆冲冲断,第三期为走滑逆冲。由地震破裂构造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
李忠权应丹琳郭晓玉李洪奎王麒翔尤东华王雪峰陈骁陈敏
关键词:龙门山汶川地震映秀-北川断裂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4
2008年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韧性剪切带特征,笔者认为漠河韧性剪切带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有关,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或后碰撞期间。早白垩世期间,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进入后碰撞阶段,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使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的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北部发生了向东的挤出、逃逸,辽西、冀北、冀西北和京西地区的晚中生代右行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过程的远程效应。因此,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武广范传闻李忠权糜梅刘军朱明田
关键词:糜棱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
构造变换带的识别及其在乌尔逊凹陷的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的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的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个较大的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张彤李忠权蒙启安朱德丰陈骁陈均亮
关键词:构造变换带乌尔逊凹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