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J4100101)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簕娄爱菊唐龙章波张志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产物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网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造影
  • 1篇前路
  • 1篇切迹
  • 1篇自然科学
  • 1篇自然科学基金
  • 1篇晚期
  • 1篇晚期氧化蛋白...
  • 1篇微血管
  • 1篇维持性
  • 1篇维持性血液
  • 1篇维持性血液透...
  • 1篇膝关节

机构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3篇王簕
  • 2篇丁强
  • 2篇杨波
  • 2篇尹飚
  • 2篇娄爱菊
  • 2篇张志
  • 2篇章波
  • 2篇唐龙
  • 1篇吴炜戎
  • 1篇张亮
  • 1篇陈涛
  • 1篇宋庭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支撑固定效果近期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食管瘘等并发症。一种新型具备支撑、融合及固定功能的一体式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200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过程中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21节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参考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统计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通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估近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时间93.4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107.6 mL,住院时间4-9 d,平均5.3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治疗后2 d、治疗后1个月及随访终末,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为95%(19/20)。2例患者治疗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1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行对症治疗,1例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1例治疗后2个月内消失。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随访终末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95%(19/2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提示颈前路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对颈前组织损伤小,可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支撑、固定及融合效果,能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高度,治疗后并发症罕见,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尹飚唐龙章波王簕丁强张亮张志杨波
关键词:植入物颈椎病近期疗效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51例MHD患者住院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反应蛋白(CR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等指标,分析感染原因及易感因素。结果 51例MHD患者中有19例患者因感染住院,共感染34例次,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占因感染住院的55.9%。年龄大、CRP高、AOPP高、低白蛋白、贫血等因素是患者较易感染的诱因,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结论 在对MHD患者的管理中,需重视营养状况的评估,同时注意体内炎症和氧化指标的监测,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
娄爱菊吴炜戎谢启新王簕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分布及计数法的评价
2014年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王簕娄爱菊丁强杨波陈涛唐龙章波尹飚宋庭张志
关键词:植入物膝关节血管网微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