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XYZK1204)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井明博王金成周天林刘建新段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陇东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庆阳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黄土高原
  • 2篇油田
  • 2篇油污染
  • 2篇石油降解
  • 2篇石油降解菌
  • 2篇石油污染
  • 2篇土壤
  • 2篇污染
  • 2篇陇东黄土
  • 2篇陇东黄土高原
  • 2篇降解菌
  • 2篇高效石油降解...
  • 2篇长庆油田
  • 1篇原位修复
  • 1篇石油污染土壤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环境因子
  • 1篇土著
  • 1篇污染土

机构

  • 4篇陇东学院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井明博
  • 3篇王金成
  • 2篇刘建新
  • 2篇肖朝霞
  • 2篇周天林
  • 2篇段春燕
  • 1篇张希彪
  • 1篇杨建霞
  • 1篇王凤琴
  • 1篇刘灵霞
  • 1篇卜婷
  • 1篇毛宁
  • 1篇贾海燕
  • 1篇段春艳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陇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环境因子对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响应被引量:22
2015年
为筛选适合陇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选取当地"适生"植物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联合微生物菌剂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原位修复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和PCR-DGGE技术分析了修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等15项土壤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对金盏菊生态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原位修复的进行,1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脱氢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呈增加的趋势(p<0.05).2土壤TPHs、p H、有机质、含盐率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呈下降的趋势(p<0.05);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3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4P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脲酶、脱氢酶及碱解氮等环境因子对金盏菊修复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有机质含量过高将不利于金盏菊的植物修复.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联合修复过程中,土壤多酚氧化酶、速效磷、脱氢酶及速效钾发挥主要作用,而土壤TPHs和含盐率过高则影响了联合修复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金盏菊用于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的生态响应,结果有助于筛选出适合陇东黄土高原土壤类别-适生植物-土著降解菌群的组合,利用乡土物种的适生性降低修复成本,为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背景资料.
王金成井明博段春燕张希彪刘建新肖朝霞周天林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金盏菊环境因子
黄土高原长庆油田高效石油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率的测定被引量:3
2013年
从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后得到10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石油降解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复筛得到6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分别为CQA52、CQA42、CQA87、CQA18、CQA21、CQA54,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降解6d后的原油回收率及其降解率.结果表明,6株石油降解菌6d后平均石油降解率达72.25±2.85%.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提供数据参考.
王金成井明博段春艳卜婷贾海燕毛宁
关键词:黄土高原高效石油降解菌降解率
黄土高原长庆油田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被引量:1
2013年
从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复筛后得到4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分别为:CQA52、CQA87、CQA18、CQA42,对4株高效降解菌进行随即组合构建了11种混合菌群MIXCQA1~11,用以研究复合菌群对石油的降解.结果表明:最优混合菌群为CQA52+CQA87+CQA18+CQA42,96h平均降解率为79.67%±2.31.说明由4株单菌株所构建的11株高效菌群对原油具有高效降解能力,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参考.
段春燕王金成井明博肖朝霞刘灵霞王凤琴
关键词:黄土高原菌群构建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石油污泥进行为期105 d的原位修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总石油烃含量(TPHs)、含盐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肥力指标;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供试石油污泥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原位修复的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机质、pH、含盐率、TPHs含量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土壤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增加,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经过105 d的原位修复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各阶段土壤肥力得分为105 d>80 d>60 d>45 d>25 d.上述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石油污泥原位修复中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并为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参考.
王金成周天林井明博刘建新杨建霞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原位修复PCR-DGGE土壤肥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