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33238)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隋滨滨高培毅荆利娜林燕薛静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成像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硬化斑块
  • 3篇粥样硬化斑块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斑块
  • 2篇信号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颅内
  • 2篇高信号
  • 1篇动脉瘤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新疆和田地区...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6篇隋滨滨
  • 5篇荆利娜
  • 5篇高培毅
  • 4篇林燕
  • 3篇秦海强
  • 3篇薛静
  • 2篇沈宓
  • 2篇陈丽
  • 2篇王辉
  • 1篇顾卫彬
  • 1篇刘爱华
  • 1篇吴京
  • 1篇吴中学
  • 1篇杨蓉
  • 1篇王海阔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瘤体或者瘤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瘤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吴京吴中学刘爱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血流动力学参数栓塞术后栓塞技术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平台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析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共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次,Ⅳ~Ⅴ型5例次、Ⅵ型8例次、Ⅶ型l例次、Ⅷ型1例次.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管壁切应力(79.86± 57.83) Pa、静态压(-7586.81±9313.83) Pa、血流速度(2.76± 1.81) 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块周围管壁切应力呈不均匀升高、静态压不均匀下降,斑块邻近血流为层流、呈喷射状,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颈动脉MRI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稳定性.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秦海强王辉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最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最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I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0.040)及斑块最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5)。结论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荆利娜薛静顾卫彬
关键词:CT血管成像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的MRl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可能导致纤维帽破裂的流体力学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MRI。观察斑块形态结构,并据此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利用颈动脉MR增强血管成像原始图像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管壁切应力(WSS)、静态压、血管狭窄率等数据,两组之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结果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中,纤维帽完整组8例、斑块纤维帽破裂11例。纤维帽完整组最大管壁切应力、平均管壁切应力、最小静态压及平均静态压对应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42.92(27.13-68.19)、32.04(21.21。55.68)、-1717.36(-3433.61~-721.10)、-1341.64(-2868.00~-612.86)Pa,纤维帽破裂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67.18(60.46—139.51)、55.76(40.41~124.57)、-3884.02(-18767.39--2886.33)、-3065.92(-16064.18~-1915.09)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00、18.00、17.00、18.00,P值均〈0.05)。斑块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7.13±13.50)%、(62.91±11.9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P=0.02)。结论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问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斑块破裂造成影响。
荆利娜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秦海强王辉沈宓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
基于四维血流MRI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评估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血流定量成像技术。4D Flow MRI不仅可以实时测量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三维血流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结合后处理方法获取可视化的血流方向及流场信息。目前此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心脏、主动脉、肺动脉及颈动脉等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在颅内动脉血流成像方面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成像原理、图像分析方法以及其在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最新科研进展,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血流动力学的进展进行全面评估。
白晓燕隋滨滨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颅内血管性病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FLAIR血管高信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HV)与临床预后是否有关。方法前瞻性纳入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病人39例,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79±12.99)岁。病人均接受了基线MRI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和FLAIR,36例病人进行了7 d MRI随访,38例进行了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病人根据7 d MRA表现分为血管再通组与血管未再通组,根据90 d m RS评分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评价基线FHV的分布范围及7 d复查FHV是否消失,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比较7 d血管再通组与血管未再通组之间FHV消失的情况,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FHV分布范围。结果共评价36例病人7 d随访结果 ,其中血管再通组24例,血管未再通组12例。18例FHV消失,其中17例发生在血管再通组(17/24例,70.83%);1例发生在血管未再通组(1/12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评价38例病人90 d m RS,其中结局良好组29例,结局不良组9例。2组间FHV分布层面、FHV ASPEC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FHV的分布范围不能预测90 d临床预后是否良好,但是FHV消失意味着血管再通。
荆利娜高培毅高培毅隋滨滨林燕
关键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侧支循环
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完全可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9例,通过基线与随访数据评估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基线NIHSS评分为1(1~2.5)分,基线DWI高信号体积为0.94(0.28~2.39)mL,病变既见于皮层/皮层下,又见于深部白质,随访90 d的mRS评分为0(0~1)分。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多见于轻型卒中,病灶梗死体积小,临床预后良好。
杨蓉荆利娜高培毅高培毅沈宓隋滨滨秦海强沈宓
关键词:急性卒中弥散加权成像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