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2019)

作品数:6 被引量:13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传友魏占玉马保起谢富仁王伟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地表破裂
  • 3篇裂带
  • 2篇地表破裂带
  • 2篇地震地表破裂
  • 2篇地震地表破裂...
  • 2篇破裂带
  • 2篇汶川地震
  • 2篇M
  • 1篇地表
  • 1篇断裂带
  • 1篇韵律结构
  • 1篇同震位移
  • 1篇秦岭北缘
  • 1篇汶川MS8....
  • 1篇西秦岭
  • 1篇西秦岭北缘
  • 1篇西秦岭北缘断...
  • 1篇九江地震
  • 1篇活动性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5篇李传友
  • 3篇魏占玉
  • 1篇王志才
  • 1篇刘玉法
  • 1篇郑德文
  • 1篇郑文俊
  • 1篇任俊杰
  • 1篇张培震
  • 1篇张剑玺
  • 1篇王伟涛
  • 1篇袁道阳
  • 1篇谢富仁
  • 1篇马保起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被引量:51
2008年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李传友叶建青谢富仁郑文俊韩用兵刘玉法王伟涛魏占玉赵冬马保起任俊杰
活动走滑断裂上断塞塘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含义——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断塞塘为例被引量:27
2010年
活动断裂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对与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认识其活动习性与规律。通过揭露并分析典型断裂地貌——断塞塘的沉积建造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活动走滑断裂作用的信息。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利用组合探槽对沿其发育的断塞塘及其沉积进行研究,分析其沉积特征,并建立断塞沉积序列。研究发现:断塞塘沉积层序由几个沉积韵律组成,一个沉积韵律组合分为下部的粗粒层与上部的细粒层,粒度下粗上细;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和砾石层,具快速堆积的特征;细粒层均为含炭的粘土、亚粘土和粉砂,具湖塘相沉积的特点。断塞沉积层序是分期的,一个沉积韵律组合是一期断塞作用沉积。分析认为,断塞沉积粗细组合的韵律性结构是断裂周期性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是揭示走滑断裂的构造演化与活动习性,反演断裂走滑活动历史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李传友张培震袁道阳王志才郑德文
关键词:韵律结构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北川以北段地表破裂变形的主要样式被引量:13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由青藏高原东部龙门山断裂的活动所导致。震后的调查表明,北川县城以北的断裂段破裂了约90km。在北川县城以北,不同地点沿地震地表破裂所展现的地表变形差异很大,可能反映了断裂附近地表特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5个典型地点来阐述5种代表性的地表变形模式。前两个地点,在北川县城以北几公里,反映了近地表基岩中的一种变形和从基岩向松散堆积物过渡区的一种变形模式。与此两种断裂陡坎变形不同,中间的两个点则阐述了褶皱陡坎,它们反映了2008年地震中断裂断错在地表以下终止的不同情形。最后一个点位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北端,可能代表了当地表破裂结束时地表变形的模式。在北川以北段地表破裂上典型地点的详细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归纳野外获得的地表变形资料,构建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北川以北段的基本变形模型。
李传友魏占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变形样式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被引量:22
2008年
2005年九江地震是"相对弱地震活动区"的一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对该地震发生的新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震区处于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带,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野外观察并结合地震现场考察的结果显示,地震可能与瑞昌盆地西北边界发育的一条NE向断裂带有关.从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对地貌和第四纪地层的控制、地质剖面、ESR年龄等方面对这一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该断裂在地表露头上表现为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断裂活动特征和地震产生的地裂缝、等震线形态、震源机制解节面等的走向和位置,推断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是九江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而该断裂与较新活动的N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则可能是该地震的发震部位.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并非一次意外事件,其发震断裂活动特征和隐蔽性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典型性.
李传友曾新福张剑玺
关键词:九江地震活动性发震构造
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被引量:24
2009年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又往NE方向延长了约12km。该段破裂位于平武县石坎乡至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村之间,走向为15°~4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与石坎乡一带相近,为1~2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为2.0~3.0m之间。地表调查的情况显示,地表破裂在北端可能消失在红光乡东河口一带。
李传友魏占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同震位移
The tectonic settings and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M5.7 Jiujiang earthquake in 2005,Jiangxi Province,China被引量:7
2008年
The M5.7 Jiujiang earthquake in 2005 was a mid-strong one, stronger than expected to occur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o-tectonic settings of this earthquake,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earthquake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belt, a potential area inducing weak to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between two larg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The results of the reconnaissance work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fter earthquake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M5.7 Jiujiang earth- quak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NE-trending fault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Ruichang Basin. From its controlling to the landforms and Quaternary depositions, geological profiles, ESR dating, etc., the ac- tivity of the Dingjiashan-Langjunshan fault bounding the basin is discussed. It suggests that this fault displays an active one in Middle Pleistocene by the outcrop. Based on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and the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ground fissures, the isoseismal lines and the nodal plan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Dingjiashan-Langjunshan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M5.7 Jiujiang earthquake, and the intersection point between this fault and the active NW ones i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location of this earthquake. Our study shows that this earthquake is not an event exceeding expectation, and that the active and invisi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usative fault are typical in the eastern area of China.
LI ChuanYou1, ZENG XinFu2 & ZHANG JianXi3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词:TECTONICSETTINGSFAULTSEISMOGENICTECTONIC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