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449)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3
相关作者:陶勇李大平董娟何晓红邓建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溶藻细菌
  • 2篇水华
  • 2篇群落
  • 1篇氮磷
  • 1篇多样性
  • 1篇营养化
  • 1篇鱼腥藻
  • 1篇原生动物
  • 1篇生物控制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 1篇水华鱼腥藻
  • 1篇太湖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结构分析
  • 1篇微囊藻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绿藻
  • 1篇结构特征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李大平
  • 5篇陶勇
  • 3篇何晓红
  • 3篇董娟
  • 2篇张雅舒
  • 2篇邓建明
  • 1篇唐薇
  • 1篇王晓梅
  • 1篇杨暖

传媒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氮磷胁迫下藻-菌群落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蓝藻水华在我国太湖与滇池等淡水湖泊频繁爆发,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氮、磷则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因子。文章通过藻细胞计数、细菌群落的DGGE监测,以及典型对应CCA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氮磷浓度、N/P比对藻-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氮磷浓度和N/P比均会影响藻类生长,其中,氮磷浓度较N/P比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更大;N/P=12为藻类生长的最适条件,氮限制(N/P=3)和磷限制(N/P=48)均会抑制藻类生长;添加外源氮磷可促进细菌的生长,提高其多样性,但随着N/P比的提高,其种群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细菌群落主要由β-proteobacteria类细菌组成,其次是α-proteobacteria,然后是Bacteroidetes和γ-proteobacteria。与氮、磷营养盐相比,藻类群落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更大。
董娟李大平陶勇何晓红张雅舒
关键词:氮磷蓝藻绿藻细菌群落多样性
变形虫Naegleria sp.TH8的分离鉴定及食藻特性被引量:2
2012年
从太湖水样品中筛选分离到一株能吞噬水华鱼腥藻的原生动物TH8,经形态学及IT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纳氏属变形虫(Naegleria sp.).显微观察显示变形虫TH8呈蛞蝓状,用透明半球形单伪足爆破前进,有运动滋养体、包囊和鞭毛体3个形态.变形虫TH8能在10~30℃生长并具有食藻活性,但在37℃或灭菌后的水华鱼腥藻中均不能生长.在新鲜水华鱼腥藻中25℃下指数期生长速率达到1.68 cell d-1.食藻特性研究表明,该变形虫在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对数初期、对数后期和稳定期的吞食效果优于对数中期.水华鱼腥藻Chl a下降程度与变形虫初始浓度有关.
唐薇李大平杨暖陶勇
关键词:原生动物水华鱼腥藻太湖
太湖梅梁湾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细菌是浮游藻类群落结构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水域的菌群结构,主要分析水华发展阶段和暴发阶段该水域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的群落结构,以获得富营养化水体更丰富的微生态信息,探讨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在水华过程中可能具有的重要生态功能.结果表明,附生菌群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时空稳定性,是水华发展阶段的优势菌群,其优势种群主要为α-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比较而言,游离菌群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水华发展阶段的种群多样性非常低,水华暴发阶段的则相当高,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的优势菌群,以Actinobacteria和α-proteobacteria为主.此外,在水华发展与暴发阶段均发现淡水水体中较为罕见的SAR11种群,且这类细菌在附生菌群和游离菌群中均可检测到.
董娟何晓红李大平张雅舒陶勇
关键词:水华群落结构附生细菌
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9年
溶藻细菌在"水华"防治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广受关注.本文从系统分类、溶藻机制和杀藻物质等方面对已报道的溶藻细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在细菌溶藻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核酸探针和全细胞杂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以及溶藻机制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在溶藻细菌的研究和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邓建明陶勇李大平董娟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溶藻细菌分子生物学
溶微囊藻细菌的富集筛选及其菌群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溶藻对象富集、筛选,获得一个稳定的溶藻菌群。采用叶绿素、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溶藻过程及其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富集的溶藻菌经1×10-5稀释后仍有显著溶藻效果。Rubritepida菌C1、假单胞菌C2和鞘氨醇单胞菌C3是存在于铜绿微囊藻中的3种伴生细菌。加入富集的溶藻菌群后,菌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Rubritepida菌C1、假单胞菌C2消失,混合菌群包含未培养黄杆菌A2、鞘氨醇单胞菌C3和噬氢菌A3,其中黄杆菌A2是优势菌群,并且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与藻细胞消亡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菌种的分离鉴定与DGGE的测序结果比较,一些未培养菌可能在溶藻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邓建明李大平陶勇何晓红王晓梅
关键词:溶藻细菌铜绿微囊藻菌群DGG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