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09)

作品数:53 被引量:481H指数:14
相关作者:黄光英张明敏王伟任恕刘洁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5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针刺
  • 7篇性关节炎
  • 7篇细胞
  • 7篇关节炎
  • 6篇蛋白
  • 6篇缺血
  • 6篇着床
  • 6篇脑缺血
  • 5篇胚泡
  • 5篇胚泡着床
  • 5篇胚泡着床障碍
  • 5篇着床障碍
  • 5篇子宫
  • 5篇卵巢
  • 5篇经络
  • 5篇传感
  • 4篇多囊
  • 4篇多囊卵巢
  • 4篇多囊卵巢综合
  • 4篇多囊卵巢综合...

机构

  • 49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五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妇幼保...
  • 1篇柳州市人民医...

作者

  • 41篇黄光英
  • 21篇张明敏
  • 16篇王伟
  • 7篇任恕
  • 5篇李熳
  • 5篇张维怡
  • 5篇马长清
  • 5篇施静
  • 5篇刘洁
  • 4篇关新民
  • 4篇余炜昶
  • 4篇郑翠红
  • 4篇任霞
  • 4篇张静
  • 4篇刘芳
  • 4篇王琪
  • 3篇王丽娜
  • 3篇李玲俐
  • 3篇占克斌
  • 3篇甘云波

传媒

  • 12篇针刺研究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4篇传感器与微系...
  • 3篇World ...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西医结合研...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Journa...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传感器技术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10篇2008
  • 16篇2007
  • 12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型涂丝膜pH传感器的研制被引量:4
2007年
制备一种可供活体测量的针状微型pH传感器。以高纯度Pt丝为基体,PVC为载体,α-萘胺为活性物质,THF为溶剂制成涂丝H^+离子选择性电极。该电极在pH=2~11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响应,平均响应斜率为48mV/pH,抗干扰能力强,相对标准偏差在2%以内,响应时间小于10s。其针状结构在在体测量中应用方便。
胡文慧任霞马长清任恕黄光英
关键词:PH电极Α-萘胺涂丝电极传感器
1-heptanol对针刺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1-heptanol 对针刺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 HIF1-α和 VEGF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 N、模型组 M、针刺组 A、1-heptanol+针...
黄光英熊伟
关键词:脑缺血针刺治疗
文献传递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纤维上BSI-B4与IL-1RI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纤维上BSI -B4与IL -1RI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了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致炎后第3d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纤维上BSI- B4与IL 1RI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及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刺激参数为0 .5~1 .5V ,4~1 6Hz ,30min)后IL 1受体拮抗剂对其是否具有调控作用。结果:①各组大鼠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均可见BSI B4 /IL -1RI阳性双标纤维。②致炎后第3d ,炎症组大鼠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BSI- B4阳性纤维、IL -1RI阳性纤维、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及双标纤维占各单标纤维的百分比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P <0 .0 1 ,P <0 .0 5 )。③IL -1受体拮抗剂组大鼠BSI B4阳性纤维、IL -1RI阳性纤维、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及双标纤维占IL- 1RI单标纤维的百分比较炎症组显著降低(P <0 .0 1 ,P <0 .0 5 )。④电针组大鼠BSI B4阳性纤维及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双标纤维占IL -1RI单标纤维的百分比显著低于炎症组(P <0 .0 5 ) ,并高于IL -1受体拮抗剂组(P <0 .0 1 )。结论:正常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C纤维上有IL- 1RI表达,完全弗氏佐剂导致的踝关节周围局部炎症组织中该表?
陈娣唐君瑞陈俊艾波曾青李熳王丽娜李玲俐林传友张静曹福元施静关新民
关键词:免疫反应性皮下组织周围皮肤神经纤维IL-1RIBSI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介绍激光多普勒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综述相关文献,从激光多普勒原理,针灸经络原理,以及激光多普勒技术在针灸、经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论述其优越性及尚需改进之处。结果:激光多普勒技术在针灸、经络的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结论:激光多普勒技术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22篇。
刘芳黄光英
关键词:激光多普勒针灸经络
针刺对经脉穴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被引量:37
2007年
目的:探讨针刺对经穴及非经穴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DopplerFlowmeter,LDF)检测30例健康人针刺前后十二经脉循经经穴、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结果:人体穴位血流量高于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P<0.05);针刺时,十二经脉循经线上经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经穴旁开的血流量增减不明显,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时,十二经脉在经非穴的血流量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经穴的血流量与在经非穴的血流量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可以客观检测的,微循环检测可以为经络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刘芳黄光英张明敏
关键词:微循环血流量针刺前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络现象十二经脉诊断仪器
构建Cx43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及体外干扰效率的鉴定
2009年
目的本研究前期研究结果表明Cx43与穴位、经脉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进一步研究Cx43在针刺活动中的作用,我们应用RNA干扰技术首先构建针对Cx43基因的特异性shRNA(smallhairpin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体外培养的NIH/3T3细胞,观察其对Cx43基因的沉默效果,从而挑选出一条能有效沉默Cx43表达的shRNA,为进一步在体研究作准备。方法针对大、小鼠Cx43mRNA同源序列的两个靶点,体外合成两对互补的寡核苷酸链。经退火连接形成双链,插入到PGenesil-1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等步骤后,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Cx43-shRNA(1)、P-Cx43-shRNA(2)]分别转染NIH/3T3细胞,G418筛选后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P-Cx43-shR-NA对Cx43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两个针对Cx43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及对照质粒(P-con-shRNA);Western blot结果说明两个Cx43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使Cx43蛋白水平下降了73.5%(P<0.01)和10.8%(P>0.05)。阴性对照质粒(P-con-shRNA)对NIH/3T3细胞Cx43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组质粒P-Cx43-shRNA(1)能较好的特异性抑制Cx43基因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在体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郑翠红黄光英张明敏王伟
关键词:RNAICX43SHRNA针刺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7年
经络实质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物理、化学、生物、中医和现代医学等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种经络现象。经脉循行线上的物理探测结果表明了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经脉线上的化学物质(离子、氧分压、神经递质、细胞连接通讯)的研究也与经络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两个方面总结了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近况,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刘芳黄光英
关键词:经络腧穴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
PET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对于大脑高级功能活动的机制迄今人们知之甚少。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脑磁图、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PET或PET-CT等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大脑功能的研究,本文对于这一领域的有关方法学和有关PET研究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吴华
大鼠胚泡着床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胚泡着床障碍动物模型。方法将与雄性大鼠交配后的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小剂量组(5mg/kg)、中剂量组(6mg/kg)、大剂量组(8mg/kg),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于妊娠第3天皮下一次性注射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于妊娠第8天观察大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筛选最佳造模剂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着床率和平均着床胚泡数均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的着床率和平均着床胚泡数低于小剂量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剂量达到8mg/kg时,胚泡着床被完全抑制。结论于妊娠第3天皮下注射5mg/kg的米非司酮,可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胚泡着床障碍模型。
齐宁黄光英王开富钟文娟
关键词:胚泡着床障碍米非司酮
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Cx43+/-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针刺信号传递机制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8~9周龄雄性Cx43+/-小鼠及野生型小鼠(Cx43+/+鼠)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制造免疫抑制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关元”穴,每5min行针1次,每次30S,留针15min,连续治疗7d。计算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结果:Cx43+/+鼠及Cx43+/-鼠的模型组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及CD3^+%、CD4^+%均明显降低(P〈0.05,0.01),提示两种动物模型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下。在Cx43+/+小鼠上,针刺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增强免疫功能;而对于Cx43+/-小鼠,针刺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基因Cx43敲除后针刺的效应消失。结论:Cx43基因的敲除抑制了针剌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提示以Cx43为主要组成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J)可能在针刺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信号传递通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GJ可能与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小华黄光英杨雅琴熊伟
关键词:针刺效应免疫功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