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yb201205)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4
相关作者:黄顺铭李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新闻
  • 5篇新闻奖
  • 2篇中国新闻
  • 2篇普利策
  • 2篇普利策新闻奖
  • 2篇韬奋
  • 1篇得主
  • 1篇地理分布
  • 1篇职业荣誉
  • 1篇中国新闻奖
  • 1篇荣誉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承认
  • 1篇社会功能
  • 1篇社会学特征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素描
  • 1篇韬奋新闻奖
  • 1篇美国新闻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篇黄顺铭
  • 1篇李妍

传媒

  • 2篇国际新闻界
  • 1篇新闻记者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江韬奋奖中社会承认的机会结构——基于2007—2014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文化奖项是一种社会承认的方式。本文以最近六届最高新闻人物奖——长江韬奋奖的参评者和获奖者作为样本,对不同层次的媒体在荣誉机会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分析了评选结果的预测因素。本文并未得出一个全国性媒体较之于地方性媒体拥有显著优势的简单结论。与此同时,在整体样本中,只有代表作获奖类型和代表作奖项等级是评选结果的显著的预测变量,不过它们也只能解释因变量的全部变差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研究发现,本文给出了两个替代性的解释。
黄顺铭李妍
关键词:社会承认新闻奖长江韬奋奖
美国新闻精英之集体“素描”——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社会学特征(1917-1998)被引量:7
2015年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美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精英群体。本文利用《普利策奖得主名人录》一书提供的丰富的传记信息,对于1917-1998年间600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是一个由男性所统治的职业荣誉场域;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出生地和工作机构上的分布很不均衡;25至54岁这三十年是美国新闻从业者获取普利策新闻奖的黄金时期;约五分之一的美国籍获奖者曾就读于常春藤盟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别于美国新闻从业者总体。
黄顺铭
关键词:地理分布教育获得
官方职业荣誉的机会结构——对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新闻奖是新闻从业者职业荣誉最基本的来源之一。本文对于我国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两个新闻作品奖——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好新闻奖和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闻奖——的荣誉机会进行了量化的比较研究,回答了如下几个问题:两大新闻奖的奖项规模与获奖率如何?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新闻单位在两大奖项上是否存在机会差距?不同省份在两大奖项上是否存在机会差距?不同媒体类型在两大奖项上是否存在机会差距?
黄顺铭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作为一种话语的颁奖辞——对于普利策新闻奖(1917—2014)的个案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普利策新闻奖的嘉奖辞发挥着多重社会功能:提名委员会用提名辞来筛选出少数入围者;普利策奖委员会用颁奖辞来合法化所生产的奖项;颁奖辞有助于新闻从业者形成自己的"诠释社群";在颁奖礼上被当众宣读的颁奖辞发挥着仪式性的功能;嘉奖辞也是一扇展示奖项形象的窗户。尽管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辞短小而简单,但其话语实践却颇为复杂:大多数颁奖辞是创造性而非机械性的,是意见型而非事实型的;共同奖的颁奖辞有两种不同的话语策略;在某件作品或某位参评者是否体现了新闻传统方面,提名委员会和普利策奖委员会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差距。
黄顺铭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社会功能话语实践
中国新闻精英的集体素描被引量:6
2013年
新闻奖不仅生产出特定的"客体"(即被加冕的作品),而且也生产出特定的"主体"(即获奖者)。本文利用三套可靠的统计数据,对于性别、年龄、新闻年资、民族、教育获得、政治面貌、专业职称,以及行政职衔等社会学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检视,据此为中国最高官方新闻奖长江韬奋新闻奖的获奖者刻画出了一幅集体素描。
黄顺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