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61001)

作品数:19 被引量:208H指数:7
相关作者:潘玉君孙俊陈锡才赵兴国杨小燕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地理学
  • 5篇地理
  • 5篇理学
  • 4篇生态足迹
  • 3篇生态
  • 3篇主体功能区
  • 3篇功能区
  • 2篇生态环境
  • 2篇脱钩
  • 2篇人地关系
  • 2篇科学活动中心
  • 1篇地理学发展
  • 1篇地理学史
  • 1篇兴衰
  • 1篇学科
  • 1篇学科性
  • 1篇学科性质
  • 1篇演进
  • 1篇要义
  • 1篇渊源

机构

  • 16篇云南师范大学
  • 5篇楚雄师范学院
  • 3篇曲靖师范学院
  • 2篇保山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14篇潘玉君
  • 9篇孙俊
  • 5篇陈锡才
  • 3篇姚辉
  • 3篇彭燕梅
  • 3篇和瑞芳
  • 3篇赵兴国
  • 3篇贾星客
  • 3篇杨小燕
  • 2篇刘树芬
  • 2篇崔文芳
  • 2篇李会仙
  • 1篇吴显春
  • 1篇岳磊
  • 1篇郭林生
  • 1篇王爽
  • 1篇丁生
  • 1篇施玉
  • 1篇罗仁波
  • 1篇张谦舵

传媒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云南电大学报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 1篇中国科技术语
  • 1篇科普研究
  • 1篇环境与发展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2
  • 7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述要——以罗伯特·梅休地理学史研究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英国地理学史家罗伯特·梅休为代表的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对于消解当前地理学史中的"辉格"史倾向,尤其是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方法思想来源于以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强调地理学本身发展的地方性、时代性,主张近代地理学史的研究不应是与现代地理学有着直线进化关系的"本质主义"、"实证主义"及其"辉格"倾向,而应是非体制化学术事业的、渗透着(西方)商业文化和人文主义教育的知识形态。历史语境主义对于地理学史研究的启示在于:应在公正性和对称性原则基础上,将地理学史视为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地理学知识形态史,保持不同知识形态的地理学纳入叙事框架的合法性,避免强纲领叙事模式;同时应承认地理学史研究的相对性和建构性,在非强制性原则下建构的"进步"地理学史是可以接受的。
孙俊贾星客潘玉君
Geographical history的概念和汉译——兼论Alan R.H.Baker地理历史学思想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国内将贝克的geographical history一词译为"地理学史"或"地理史"的问题,结合他的新作对geographical history这一术语的论述及学科合法地位的诉求,认为应译为"地理历史学"。同时结合国内学者对"地理历史学"的术语混乱和学科诉求做了论述,分析了"地理历史学"术语混乱的部分原因。认为对国内外"地理历史学"思想应给予注意,给予"地理历史学"一个合法的学科地位。
孙俊潘玉君
科学普及中行为缺失的案例剖析——以地理学为例被引量:7
2011年
以地理学为案例对科学普及中的行为缺失的研究,揭示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是地理学面对公众行为缺失的苦果,这种行为缺失导致地理学无法满足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寻求学术地理学与公众的对接,把握"区域"尺度及其尺度转换的研究,依靠具有优势的"计量革命"遗产,采取必要的行为措施,是走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的主要途径。
孙俊潘玉君和瑞芳崔文芳杨静思段颖娟
关键词:地理学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生态效应研究
2017年
从总量GDP、产业结构演进和"三产"产值比的角度分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提出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区域发展的路径。
陈锡才彭燕梅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发展生态足迹
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被引量:40
2011年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国家公顷
科学的地域建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效应——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的科学活动中心再阐释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科学地域建构表明:文艺、哲学、教育三因素是基础性因素具有"启蒙"作用;经济、技术和科学三者结合性强,经济对于科学的发展可能是刚性的;政治因素对科学发展具有"刺激"或"保障"作用。科学活动的地域建构,最好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效应来理解。
孙俊潘玉君贾星客
关键词:科学活动中心
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地理学——近60年来发展方略、成就及西方认同被引量:6
2012年
与西方地理学界正讨论激烈的"地理学公众危机"相比,中国地理学近60年的发展显然有些"例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以任务带动学科",是中国近60年来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针对目前西方地理学界讨论热烈的"地理学公众危机"和西方地理学者对中国地理学成就缺乏了解的情况,本文考察了西方地理学界对中国地理学的认识状况,分析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略,梳理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一定世界水平的地理学思想及其成就,论述了日益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地理学进展。
孙俊潘玉君施玉罗仁波李会仙孙正龙
关键词:地理学发展方略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体系解读与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主体功能区划意义深远。主体功能区划的完成和实施,且在此基础上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是理性政府空间管治的主要作为,也是区域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是云南省各县市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指标的科学选取和各指标的权重赋予)是"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潘玉君教授的又一个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和智慧结晶。
陈锡才何志立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基于生态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从国土面积分布的地形状况、生态盈亏的角度分析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用"第一次现代化水平"的方法分析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结论为:(1)迪庆藏族自治州坡度较陡的国土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可耕地面积小;(2)1996年至2020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生态足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996年至2020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盈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1996年至2013年期间,生态盈亏呈现盈余状态,而在2014年至2020年,则呈现持续亏损状态;(4)1996年至2004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水平呈现出波动状态,有升有降,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迪庆藏族自治州略低云南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基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发展的路径:(1)整个区域都按照"禁止开发区"的思路进行区域发展;(2)德钦县、维西县按照"强度禁止开发区"的路径进行区域开发;(3)香格里拉县按照"轻度禁止开发区"的路径进行区域开发。
陈锡才彭燕梅潘玉君李俊华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足迹主体功能区
区域PRED协调发展: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被引量:1
2015年
人类所需的发展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但很多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人地关系紧张、资源承载力堪忧、环境污染和区域发展不公平等一系列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区域人地关系状态)思考,进而提出可行的、科学的方案。人地关系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PRED系统协调发展是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石。
陈锡才朱东波
关键词:PRED系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