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DWXJ01)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丛新强赵海林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基督教文化与当代台湾文学精神的内在超越
- 2014年
- 台湾的宗教文化语境及其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式的融合思维,为文学接受基督教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影响,当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内在精神的超越特征: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超越"狂妄"人性的"谦卑"、"祈祷"与"感恩",超越外在"罪行"的内在"罪性",文学精神从对生活的"现实反映"转换为对生命的"终极追求"。宗教精神没有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但其提供的某些价值维度却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
- 丛新强
-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台湾文学博爱精神
- 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论史铁生的文学精神
- 2014年
-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境遇出发,超越个体而感受普遍性的人本困境。他从对生的意义与死的后果的质询中发现人类的局限,从而促使他不懈地找寻爱的救赎道路。"文革"的时代之殇和"残疾"的身体之痛构成史铁生的"写作之夜",在超越人生困境的过程中,他诉诸精神、"求佛问耶"并与"宗教精神"相遇,这不仅让史铁生摆脱了死亡的纠缠,更启示了他对个体有限性的思考,进而构建起自己以宗教超越为核心的"过程美学",实现了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的跨越。
- 丛新强赵海林
- 关键词:人本困境宗教精神审美文学精神
- 人,在世俗与神圣之间——论赵德发长篇新作《乾道坤道》被引量:1
- 2013年
-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 丛新强
- 关键词: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