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0B08)

作品数:107 被引量:1,279H指数:15
相关作者:倪兆慧那宇丁峰毛慧娟方炜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血液
  • 27篇血液透析
  • 27篇透析患者
  • 24篇肾脏
  • 21篇腹膜透析
  • 19篇腹膜
  • 17篇肾病
  • 15篇血液透析患者
  • 14篇肾损
  • 13篇肾损伤
  • 13篇维持性
  • 13篇急性肾损
  • 12篇肾脏病
  • 12篇慢性
  • 12篇急性肾损伤
  • 11篇蛋白
  • 11篇维持性血液
  • 10篇维持性血液透...
  • 10篇慢性肾脏
  • 10篇慢性肾脏病

机构

  • 19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江苏省人民医...
  • 8篇宁夏医科大学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解放军306...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第30...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9篇倪兆慧
  • 10篇那宇
  • 8篇毛慧娟
  • 8篇丁峰
  • 7篇霍本刚
  • 7篇何娅妮
  • 7篇方炜
  • 7篇陈孟华
  • 6篇付平
  • 6篇李开龙
  • 6篇林利容
  • 6篇牟姗
  • 5篇史伟
  • 5篇高月花
  • 5篇王琴
  • 5篇钟波
  • 4篇方敬爱
  • 4篇王媛
  • 4篇陈源汉
  • 4篇万静芳

传媒

  • 23篇中国血液净化
  • 15篇中国中西医结...
  • 9篇中华肾病研究...
  • 7篇肾脏病与透析...
  • 6篇临床肾脏病杂...
  • 5篇中华肾脏病杂...
  • 4篇宁夏医学杂志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江苏医药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Chines...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8篇2018
  • 5篇2017
  • 36篇2016
  • 37篇2015
  • 19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次打击”脓毒症继发肺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模拟临床脓毒症继发感染的发病情况,构建“二次打击”动物模型,评价“二次打击”对机体损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1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5只分为单纯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继发肺炎4 d、7 d组,每组15只,用于观察生存情况;另外3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脓毒症1、4、7 d组,脓毒症继发肺炎4 d、7 d组,每组6只,用于指标检测。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于CLP术后4 d或7 d分别经鼻腔注射肺炎链球菌(含菌量1×1010 cfu/mL)继发肺部感染构建“二次打击”模型。分别于相应时间点以及给菌后1 d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及脾脏组织,进行外周血菌落计数、脾脏细胞计数,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观察脾脏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与单纯脓毒症组同期比较,脓毒症继发肺炎4 d组大鼠存活数明显减少(只:4比11,χ2=6.533,P=0.011),而7 d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只:9比11,χ2=0.600,P=0.439)。②单纯脓毒症组术后1 d外周血菌落计数、生化指标均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术后4 d时脾脏免疫细胞计数已明显低于1 d〔树突细胞(DC):(0.69±0.09)%比(0.87±0.31)%, CD4+ T细胞:(21.05±2.89)%比(24.84±4.59)%,CD8+ T细胞:(10.62±1.79)%比(13.40±1.31)%,均P<0.05〕,而调节性T细胞(Tre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4±0.74)%比(2.87±1.08)%,P<0.05〕;术后7 d血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较1 d明显下降〔ALT(U/L):35.33±11.52比81.00±38.40,AST(U/L):70.33±42.16比156.00±28.11,BUN(mmol/L):5.30±2.27比9.13±4.04,SCr(μmol/L):55.33±10.67比96.67±45.79,均P<0.05〕;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
陈颖颖李慧贤马帅邓博卢建新丁峰
关键词:脓毒症动物模型免疫麻痹
枸橼酸抗凝在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通过对比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中局部枸橼酸抗凝与肝素抗凝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更优化的抗凝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行SLED的63例急性肾损伤或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局部枸橼酸抗凝组和普通肝素抗凝组,均采用颈/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4008sARrTplus透析机和Polyflux 14L透析器,治疗时间8h,血流量150 ml/min.治疗前后测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APTT、PLT.结果 63例患者共行SLED治疗118例次,其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组行SLED枸橼酸抗凝56例次,普通肝素抗凝组行SLED肝素抗凝62例次.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59例(93.7%)经SLED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或转为门诊规律血液透析.SLED 2 h时普通肝素抗凝组PT[(15.5 ±2.0)s]、APTT[(56.0±10.9)s]高于局部枸橼酸抗凝组[(12.3±2.7)s;(32.8±6.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SLED 5 h时PT[(12.2 ±2.9)s比(12.2±2.5)s]、APTT[(33.7 ±6.6)s比(32.5±6.6)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D治疗前后2组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局部枸橼酸抗凝与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相当,出血风险相对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SLED抗凝选择.
王婷立张凌陈志文付平
关键词: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枸橼酸肝素抗凝
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7~8月在我院肾内科进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组)89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组)102例,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和GerdQ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糖尿病史、吸烟史及激素或非甾体类药物用药史,记录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校正钙(corrected calcium,cC a)、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hormone,iP TH)、血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素清除指数(Kt/V)等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对Kt/V达标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与各项指标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吸烟史、服用激素或非甾体类药物史、糖尿病肾脏疾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液透析组患者具有更高的Alb、BUN水平及Kt/V值达标率。腹膜透析组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1分的发生率为83.1%,血液透析组为82.4%。腹膜透析组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明显高于血液透析组[(4.7±4.3)分比(3.8±3.3)分;P=0.004]。腹膜透析组烧心(P=0.029)、反酸(P=0.001)和恶心呕吐(P=0.004)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液透析组。GerdQ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腹膜透析组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16例(占18.0%),血液透析组8例(占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评分与BMI呈正相关(B=0.28,P=0.005)、与Hb水平呈负相关(B=-0.057,P=0.002)。结论多数透析患者具有消化道症状,腹膜透析患者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BMI及Hb水平与胃肠道症状具有相关性。
陈瑾毛敏张涛李贵森陈秀玲高辉张渊王莉
关键词:胃肠道症状胃食管反流
腹透患者动脉僵硬度及相关生物标记Galectin-3
目的及背景: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最常见的并发症。腹透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
张嘉惠
关键词:动脉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
文献传递
急性肾损伤预后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许多新型生物标记物可早期预测急性肾损伤,其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的研究最为深入,且预测价值最高;其次是肾损伤因子1和胱蛋白酶抑制物C,后者已应用于临床;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L-18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等研究较少且预测价值相对较弱,但这些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预测急性肾损伤预后的研究较少。
柳慧敏那宇高月花
关键词:肾脏疾病肾损伤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白细胞介素18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微小RNA-130b-3p通过抑制ERBB2IP和PPARγ表达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高表达的微小RNA-130b-3p(MiR-130b-3p)参与肾脏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 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别转染MiR-130b-3p模拟物(mimic)、对照mimic (NC mimic),并给予10 μg/L TGF-β1刺激.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转染72 h后细胞Ⅳ型胶原蛋白(CollegenⅣ)、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egenⅠ)、E-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30b-3p潜在靶基因,Western印迹检测潜在靶基因ERBB2IP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构建含ERBB2IP 3'端非编码区(3'-UTR)和PPARγ 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靶基因荧光活性.结果 无刺激转染HK-2细胞后MiR-130b-3p mimic组与NC mimic组比较CollegenⅣ、α-SMA、Collegen Ⅰ、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TGF-β1刺激后,与NC mimic组比较,MiR-130b-3p mimic组CollegenⅣ、α-SMA、Collegen Ⅰ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E-cadherin的表达降低(均P<0.05).与NC mimic组比较,MiR-130b-3p mimic组潜在靶基因ERBB2IP和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NC mimic组比较,MiR-130b-3p mimic组ERBB2IP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1),而突变(mut)-MiR-130b-3p mimic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NC mimic+mut-PPARγ-3'UTR共转染组比较,MiR-130b-3p+mut-PPARγ-3'UTR组PPARγ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PPARγ-3'UTR共转染MiR-130b-3p组PPARγ荧光素酶活性比mut-PPARγ-3'UTR共转染MiR-130b-3p组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MiR-130b-3p通过直接抑制ERBB2IP和PPARγ的表达而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作用,从而参与狼疮肾炎早期肾脏损害.
王万鹏王玲车霞静牟姗张敏芳邵兴华方炜王琴戚超君沈剑萧李舒井冉倪兆慧
关键词:狼疮肾炎PPARΓ
益生菌降低终末期肾脏疾病蛋白结合毒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全球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计我国现有成年CKD患者1.2亿。大量CKD患者随着病程发展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预后较差。欧洲肾脏协会及欧洲透析移植协会(ERA—EDTA)统计数据显示,65~74岁ESRD人群预期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50%。ESRD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如何有效治疗ESRD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陈旭娇陈思秀毛志国
关键词:终末期肾脏疾病益生菌慢性肾脏病成年人群ESRD公共卫生问题
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退出治疗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分析进入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患者基线的相关检测指标和临床资料,探究可能影响PD患者最终退出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透析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PD中心99例ESKD行PD管植入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信息,根据患者在随后3年内是否退出PD将其分为退出组(包括死亡组和转血液透析组)和维持PD组,对术前相关检测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可能影响PD退出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排除肾移植(10例)及失访(6例)后,共有83例纳入分析。维持PD组50例,退出组33例,其中死亡19例,转血液透析14例。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提示,患者术前患有糖尿病(P=0.003,HR:3.61,95%CI:1.57~8.30)、高磷血症(P〈0.001,HR:1.65,95%CI:1.26~2.13)、高血清总胆红素(P=0.006,HR:1.11,95%CI:1.03~1.19)是影响患者退出PD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上述指标外,年龄(P=0.035,HR:1.05,95%CI:1.00~1.07)、低血红蛋白(P=0.016,HR:0.96,95%CI:0.94~0.99)是影响P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高磷血症、高血清总胆红素是影响PD患者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旭娇庹素馨陶煜卞蓉蓉邢小红潘晓红陈娟娟毛志国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COX回归分析总胆红素
慢性肾脏病3~5D期贫血状况的单中心横断面调查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D期患者的贫血状况,分析CKD患者贫血发病规律,为肾性贫血的改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回顾性研究设计,选择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规律行血液透析及住院治疗的859例CKD 3~5D期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是否接受透析治疗分成4组,即CKD 3期组(241例)、CKD 4期组(195例)、CKD 5期组(243例)和CKD 5D期组(180例),收集入选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等指标,对贫血相关指标及贫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CKD病情进展,从CKD 3期至CKD 5D期4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依次为(119.0±23.2)g/L、(102.3±20.4)g/L、(86.1±19.3)g/L、(101.6±18.2)g/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03.48,P<0.01);4组患者贫血患病率依次为43.2%、71.3%、95.9%、78.9%,其中轻度贫血所占各期贫血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3.7%、61.9%、51.1%、71.1%。CKD 3~5D期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结果显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所占总贫血比例为66.7%。直线回归分析得出Hb与eGFR双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为:Hb=79.80+0.91×eGFR(R=0.59,F=57.73,P<0.01)。结论随着肾病的进展,CKD患者的贫血患病率逐渐升高,贫血的严重程度也在逐期加重;CKD患者贫血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为主,提示CKD患者的贫血在发病机制具上有一致性;CKD 3期至CKD 5期,Hb平均水平随eGFR下降呈线性趋势递减。
马春园何樟秀周阳郝丽荣
关键词:贫血慢性肾脏病血红蛋白
慢性肾脏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贫血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在病程中逐渐出现活性维生素D缺乏,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肾性贫血。贫血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管理与CKD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不论是对社区人群、CKD患者还是透析患者,目前临床研究均观察到维生素D在红细胞生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改善贫血。维生素D与贫血的联系部分依赖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除此之外,非甲状旁腺素依赖的炎性反应、铁调素等也起到重要作用,其均有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激活这一共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维生素D与贫血的相互作用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贫血相关性的可能机制,并从改善贫血的角度为CKD患者,包括透析患者补充维生素D提供一些参考。
刘烨歆刘虹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甲状旁腺素铁调素维生素D受体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